?
核心提示 膠州鋪集鎮西皇姑庵村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底蘊,村莊更因有一個距今2700多年時間西周時期貴族墓群和龍山文化遺址而聞名。如今,這處西皇姑庵遺址仍保存完整,現還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并成為了當地一景。來到這個歷經千年滄桑的老村子,你會發現,這里民風淳樸,時代變遷已讓老村子大變了模樣。今后,這個村子將依靠這個古跡重建一處皇姑庵廟,重點發展旅游業。
西周遺址引來不少游客參觀 西皇姑庵村位于膠州鋪集鎮西南部,這里因有著一處距今2700多年西周時期西皇姑庵遺址而名聲在外。遺址處于村西南部一條河道北岸,高高聳立的巨大封土堆和傍邊豎立著一塊寫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西皇姑庵遺址”字樣的石碑,顯示著它的不一般。“這就是那個遺址啊,看著這個架勢,就知道很厲害。”在現場,有不少游客都慕名前來參觀這個遺址。
“這個地方可是俺村子里的寶貝,從70年代開始,上邊就多次來人進行了發掘,那時候俺們才知道這是西周貴族墓群。從墓群來看,也說明俺村至少也有上千歲了。俺給你們說一下,這個遺址東西50米,南北150米,曾出土過大型石盤、青銅刀劍、車馬銅飾一大些文物……”看到有人前來參觀遺址,75歲的村民李元清就主動介紹起來。李元清說,現在幾乎每天都會有人前來參觀遺址,并燒香祈福。為了保護遺址不被破壞,村里還自發成立了一個保護遺址小組,他作為其中一分子,每天都會定時前來巡邏查看。
老村干凈整潔還有健身廣場 沿著遺址向北走,就來到了西皇姑庵村村內,這里與城市相比,天空很藍,空氣也很新鮮。雖然已是冬季,可站在村內大街上,明媚陽光下,筆直寬闊的水泥路旁,一排排綠化樹罩上了保護膜,在這個時節積攢著能量,等待著來年春天的綻放。往遠處望去,一排排民房整齊有致,房前屋外,有老人坐著馬扎曬太陽,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此情此景,讓人有著一番家的溫暖和愜意。 再往前走,就是村里新建的健身廣場,場內不時傳來孩子和老人的笑聲。
“老李,你怎么才來,俺都等你好長時間了。”昨天上午10時許,看到李元清走進廣場,鄰居李登河嗔怪起來。“看把你急的,這不有人來村里參觀嗎。”說完話,李元清在李登河旁邊另一個腳踏健身器上也“忙活”了起來。
“原先,村里沒啥娛樂活動,村民閑來無事就在家看看電視。現在有了健身大院,鄉親們吃完飯也有地方玩了,大伙兒湊在一起樂呵樂呵,真不錯。”李登河告訴記者,自從有了這個健身廣場,大家隔三差五就過來玩玩,現在廣場已經成了村民們休閑活動的好去處,只要天氣適合,無論早晨、傍晚,每天這里都擠滿了村民。
這里民風純補村民熱情好客 在西皇姑庵村采訪過程中,村內不時有人前來。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村子宛如一幅清秀古樸的水墨畫,在眼前徐徐鋪展開來,美不勝收,意趣盎然。“以前和現在那是真沒法比,那時俺村什么樣?出門一腳泥,一下雨,全村就變成了大泥塘子。家家戶戶都養著牲口,還把牲口拴在門外,大街就成了牲口吃喝拉散的‘牲口圈’,到了夏天,站在村口都能聞到牲口味。一場雨后,大街上泥湯伴著牲口的糞便,蚊子蒼蠅一大片,簡直沒法走。”李登河說,在這幾年間,鎮上就出資先后把村里幾條街道全部硬化,并亮化起來。另外,還在大街兩側以及邊角區域,還專門設置上了綠化帶,現在到了下雨天,村民們也都不再怨聲載道了。 在村外路口和村內小巷中,還有不少村民把自家種植的地瓜、白菜、土豆、小米等當地特色農產品逐一搬出來,并向前來參觀的游客推薦著。“來,天冷,你們都進屋歇歇先喝杯熱茶,然后再慢慢看。”一路走來,只要看到游客,就有村民熱情打著招呼。
如今村民們都過上了好日子 “現在不光有的玩,村里還定期組織文化活動,大家伙兒的日子絲毫不比城里差。”李登河說,如今,村里不但有健身廣場,還設了一個文化大院,院里還設置上了圖書室、臺球室、乒乓球室等文體活動室,且全部免費向村民開放。而為了讓村民們將來生活更有保障,每戶村民還都投保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困難家庭每年都能領到鎮上的救助金。逢年過節還給村里一些老人免費發放大米、花生油、魚等生活物品。 昨天,據膠州鋪集鎮西皇姑庵村村書記李樹齋介紹,從2012年至今,他們村共計投資700余萬元,用于村莊公共設施、街道整治、農田水利、集貿市場、文化體育、移風易俗、衛生改廁等工程。在這期間,村里還鼓勵村民種植土豆、大白菜等經濟作物增加收入,在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1.3萬余元,幸福指數逐年攀升。“下一步,俺們村要在這個現有遺址基礎上準備建一個皇姑廟。這樣一來,游客多了,村民們也就能賺更多錢了。”李樹齋說,今后,他們將大力發展特色旅游,讓村民們致富路更有“錢”景。
老村還流傳著一個皇姑傳說 昨天,記者了解到,關于西皇姑庵村名字由來,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凄美傳說。相傳,某朝,在皇帝眾多女兒當中,有一位才貌雙全的公主最為出色,宮中稱她為“朝中貌美皇姑”,在公主大婚之年,按當朝傳統,只有門當戶對方可配姻,而皇姑只能嫁給狀元。可惜那一年狀元容貌丑陋讓皇姑心生厭煩,違旨不嫁,遂觸怒龍顏,吃盡了苦頭。在皇姑正要懸梁自盡之時,一名宮女幫她逃出皇城,奔走異鄉。從此,皇姑立下重誓,生不認父,死不還朝,終身不嫁,獨身到老。 之后,皇姑沿路乞討流落到了山東,在李家屯(即現在的鋪集鎮西皇姑庵村)被一位好心寡婦收留。由于皇姑樸實善良,勤勞厚道,又愿意為百姓操心,深受當地人敬重,但沒人知道她的身世。一年后,因貧病交加,皇姑不到四十歲就離開了人世,直到皇帝找來,人們才知道了真相。于是,為紀念皇姑,李家屯就改名為皇姑庵屯,人們還為她在村里修墓并建了土地廟。從那時起,在當地人心里,皇姑既是人又是神,只要遇到難事就會去求皇姑,且百試百靈。
解讀
西皇姑庵遺址跨越三個古文化時期 昨天,記者了解到,西皇姑庵遺址屬西周文化遺址,它南臨膠河,中部有一條南北向的小路將遺址分成東西兩部分。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到3米。遺址分上中下三層,上層有少量戰國遺存,中層為商周墓地,下層屬于龍山文化。1976年春,還發掘出了西周時期的一個車馬坑和兩座墓葬,車馬坑內殉葬一車四馬二人。隨同車馬出土的多為銅制兵器。另外還有陶器、青銅器類文物出土。1978年和1985年,村里有兩位村民先后把撿到的青銅方彝和銅提梁鹵捐獻給當地博物館,這兩件都是國家一級文物。 根據車馬坑出土的隨葬品考察來看,這處遺址是一處貴族墓地,這為研究青島地區龍山和商周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特別是村民撿到上交的兩件刻有“父甲”、“冉父癸”銘文的青銅器,為研究中國古文字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1992年,遺址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則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圖 半島網記者 黃超 通訊員 張勁弓
[編輯: 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