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人民至上的新時代——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暯?br>
群山環繞、云霧氤氳。白交祠村是福建廈門最偏遠、海拔最高的村子。這里曾經交通閉塞,群眾生活困難。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曾兩次來到這個村莊訪貧問苦,同村民座談共謀發展之路;2010年春節,已到中央工作的習近平,還專門詢問這個村的發展情況。
如今,白交祠村里辦起“農家樂”,茶葉等農副產品熱銷,通了水泥路,村里不少人家建起了樓房,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986年的250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1。5萬多元。
時間,是忠實的見證者。
“如今,32年過去了,海風海浪依舊,廈門卻已舊貌換新顏”,2017年9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歡迎晚宴上深情抒懷。
是什么樣的執著與情懷,讓一份牽掛惦念至今?是什么樣的初心和信念,讓一個村莊、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發生巨變?
從黃土地走出的習近平總書記,抱定“要為人民做實事”的政治信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新時代的執政理念——
2017年6月21日,山西呂梁山區趙家洼村。
在這個晉西北黃土高原的山溝溝里,習近平總書記坐在炕沿與大家拉家常,到農田邊蹲下察看玉米和蕓豆長勢,向當地干部了解脫貧計劃。
“現在黨中央對農村農民的政策都是‘給予’,就是要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绷暯娇倳浾f。
5個月后,中辦、國辦《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公布。意見明確,新增脫貧攻堅資金、新增脫貧攻堅項目、新增脫貧攻堅舉措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
習近平總書記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訪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提出明確要求、作出重大部署、親自推動落實,這是最深的牽掛,更是最大的擔當。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
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行進在新的“趕考”路上,生動詮釋了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懷。
從1944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提出“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人民立場的信念一脈相承,也揭示了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政治邏輯。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绷暯娇倳浽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樸實有力的話語,道出了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本色,宣示了新時代繼續前進必須永葆的宗旨。
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玻埃保纺辏保痹拢虾J袑毶絽^大型區籌公租房項目“霄云灣”開放第5批選房,每月支付800元租金便可拎包入?。矗捌椒矫讍紊砉ⅰI虾R衙鞔_,“十三五”租賃住房供應套數占新增市場化住房總套數將超過60%。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11月數據顯示,11個熱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已低于1年前。
如今的房地產市場正在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多年來的投機炒作受到強有力抑制,多渠道保障住有所居的政策措施效果日漸顯現,新的長效機制正在建立。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明確定位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引發社會強烈共鳴。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從強調“物質增長”到看重“公平正義”,從滿足“生存需要”到注重“自我實現”,真心實意、堅定不移地解決人民的“痛點”“難點”,民心所望就是執政所向。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不斷厚植,億萬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不斷凝聚。
新增長點就蘊含在人民關心的問題中,解決民生“小事”就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事”,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發展新走向——
解決好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問題,解決好性別歧視、身份歧視問題,著力解決網上虛假信息詐騙、倒賣個人信息等突出問題……
這是黨的十九大后黨中央召開的第一個全國性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新部署。
決定經濟工作大政方針的重要會議,屢屢提及具體民生“小事”,彰顯著新時代發展理念的重大變化。
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的著力點在哪里?步入新時代的中國,對發展本身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玻埃保赌甑?,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時強調,新的增長點就蘊含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當中。
時移世易,變法宜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秉h的十九大報告作出重大論斷,3萬多字的報告中沒有提GDP等數量型指標,這被外界視為“中國發展方式和理念的一大轉變”。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經濟,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從“看重數量增長”轉向“滿足好人民新需求”,頓呈“柳暗花明又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