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主體介入 多渠道增信
住房租賃市場成了“香餑餑” 曹一作(新華社發)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今年7月,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選取首批12個重點城市開展住房租賃試點。隨后,全國超過50個城市發布了支持住房租賃的政策,通過多渠道增加租賃住房供應、培育規模化租賃企業等手段,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信用服務機構等市場主體紛紛把握政策機遇,進軍租賃市場,創新租賃產品和服務手段,中國租賃市場迎來多主體新時代。
由售轉租一舉多得 深圳市龍華新區潤達圓庭小區里人來人往。與周邊樓盤一樣,小區房源均為新房;與周邊樓盤不同的是,這里全是租客。這是11月初,中國建設銀行攜手招商局集團、華潤置地、萬科股份等地產龍頭企業在深圳試點推出的CCB建融家園長租新房房源中的一部分。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建行一直在探索解決房地產市場突出矛盾的辦法。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借助金融手段,用市場化方式整合各方力量,吸引多元化的主體參與租賃市場,推動批量待售、在售房源由售轉租,既能提升供給側質量水平,又能改善租賃體驗,還能解決房地產企業面臨的困境,長期而言有利于培育租賃習慣,催生住房新業態。
中信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也先后進入住房租賃市場,多渠道提供資金支持。有專家表示,住房租賃市場介入主體的多元化既是響應國家號召,也是滿足市場需求,大型金融機構的介入很可能會重塑行業格局,未來租賃市場將會因此更加規范,信息也會更加透明。
除金融機構外,阿里巴巴通過線上租房平臺,運用芝麻信用推廣信用租房,介入住房租賃交易市場;京東旗下全資控股公司發揮大數據、身份認證等互聯網技術優勢,介入住房租賃監管領域;銀聯則嘗試搭建權威、可靠的住房租賃大數據平臺,推動住房租賃平臺建設。
信用管理直擊“痛點” 長期以來,住房租賃市場存在許多“痛點”。由于市場透明度不高,房源真實性、品質難以得到保障;房東與租客間缺乏互信,房東隨意漲價、見利毀約,租客損毀房屋、拖欠租金等現象十分普遍。有研究報告預測,至2030年中國租賃人口將達2.7億,整體市場規模將達4.2萬億元,租客將逐漸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住房主體之一,因此解決租客當下面臨的問題迫在眉睫。
租賃市場金融機構的介入,使傳統房東、租客的關系變得更加穩定。中國銀聯發揮其征信體系優勢,建立租賃住房信用檔案,用戶憑借自身信用狀況透支、預交房租,使房東、租客之間增加了一道保護屏障。
地方政府也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對住房租賃市場的管理,如廣州推出的“陽光租房”平臺,實現了產權校驗、備案地址校驗、人工校驗等3種方式驗證房源,讓租賃信息更加可靠。住建部交易租賃和產權管理處處長沈悅表示,政府此舉旨在強化住房租賃信用管理,引導出租房的規范經營,從而增強群眾住房的安全感和穩定感。
“租購同權”引導消費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使住房租賃成為與住房銷售并重的住房市場支柱,既是妥善解決過去住房體系失衡的現實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評論人徐立凡表示。
“住房領域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消費觀念。”有評論人士指出,“附著在住房上面的養老、投資、公眾資源分配及傳統文化習慣等,都是影響人們住房消費觀念的重要因素。但情況正在慢慢改變”。在住房領域開展共享經濟的探索與實踐,是培育租賃市場、引導住房消費新理念的有效方式。此前萬科、招商、龍湖等地產企業都已經開始布局住房租賃市場。建行則試圖通過打造建融家園品牌和平臺,整合社會資源,實現共享與優化配置,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甚至盤活閑置住房。
“租購并舉”“租購同權”等政策手段,則更加有利于推動住房消費新理念。自7月廣州最早提出“租購同權”以來,很多城市紛紛跟進,租房者與購房者開始享有在子女入學、稅收等方面同等的公共服務權益,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部分被動購房者的購買動機。有業內人士認為,租賃新政將逐漸引導人們從“居者有其屋”的觀念,向“住有所居”進行轉變。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