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1月9日消息 時至今日的九年時間里,家住市北區的趙大爺遭受著左耳反復流粘稠血水、聽力不斷下降的折磨,經省內多家醫院治療無果,生活苦不堪言。日前,終于在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耳鼻喉科成功接受“耳內鏡與顯微鏡”的聯合微創手術治療,擺脫多年夢魘,順利出院。
頑疾,多方治療始終未果
九年前,趙大爺忽然不明原因的反復出現左耳流粘稠血水,同時左耳聽力出現下降;嚴重時,左半側面部會有木脹、流涎等面癱癥狀。
最近半年這些癥狀明顯加重,在省內多家醫院就診,均被診斷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雖多方治療,病情卻始終未見好轉,趙大爺的日常生活深受困擾。
細心,找到致病“元兇”
上個月,趙大爺攜帶檢查資料,輾轉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區就診。接診的東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永團,仔細參閱既往檢查資料認為:患者可能并非單純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經顳骨CT掃描發現,趙大爺合并“先天性巖骨膽脂瘤”,建議手術治療。
手術,成功切除“頑疾”
據李永團主任介紹,“巖骨膽脂瘤”是顳骨巖部的上皮樣囊腫, 由于巖骨對擴張性反應不敏感,早期通常沒有典型的臨床癥狀。這導致病變得以悄悄潛伏數年,很多患者就診時,聽力已受損,出現面癱,甚至出現鼓膜穿孔繼發感染,增加了手術的難度與風險。
進一步完善相關輔助檢查之后,李永團手術團隊發現,患者巖部腫物較大,自顳巖骨上方向周圍膨脹性生長,部分已經突入中耳腔,而且,多年反復出現面癱,病變范圍增大不少。李主任解釋說,由于靠近面神經膝狀神經節區,周圍解剖結構復雜,上方就是大腦顳葉,如果采用常規的單純耳后切口,顱內的巖部腫物切除將非常困難,神經保護也差。而且,由于患者合并PCI手術史,醫生們將面臨著手術難度更大、手術風險更高的難題。
為了病人的安全,醫生們決定采取“顱中窩入路”,耳內鏡與顯微鏡聯合應用的微創技術。他們先從耳前方做一個小切口,在顳骨鱗部打開一個4×4cm的骨窗進入顱內,直達病灶,在顱中窩底發現一約4×3cm大小的占位性病變,而且病變的顱底部分與周圍組織粘連嚴重,周圍骨質已遭破壞... ... 醫生們在顯微鏡下首先將腫瘤大部分切除,然后改用耳內鏡輔助,將殘余的腫瘤從腦膜、顱骨表面,一一徹底清除,手術順利完成。術后6天,患者順利出院。
雙鏡聯合,最大限度減少對病人的損傷
記者了解到,應用手術顯微鏡可以最大限度切除腫瘤,但高低不平的顱底區域,即使通過各種手段,也不可避免的會有殘留腫瘤組織;耳內鏡的攝像頭,不僅可以直接抵近和放大術野,廣角0°鏡和角度鏡的聯合應用,更可以直達病灶深部,徹底清除顯微鏡下難以抵達的“死角”,在極大提高手術效率和腫瘤全切的同時,大幅減少了顱內并發癥。
李永團手術團隊采用的耳內鏡與顯微鏡聯合應用技術,優勢互補,最大程度降低了手術風險。據悉,側顱底區雙鏡聯合手術技術,處于國內先進水平。
通訊員 伊麗明 記者 孫貼靜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