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1月9日消息 每年的11月8日為國際放射日(World Radiography Day),今年的宣傳主題是“職業健康損害早知道”、“電離輻射危害防范”。
為了在放射工作人員中,加強職業衛生、放射衛生法律法規宣傳;在社會民眾中,普及放射衛生健康知識和放射防護常識。青島市市立醫院(集團)本部院區和東院區的放射防護科、放射科、介入醫學科聯合舉行了大型義診咨詢,8位專家共為近百名市民進行了現場科普宣教。
堅持依法執業,做好執業健康管理
為了提高放射從業人員的職業衛生和放射衛生法律法規等的普及程度,市立醫院兩院區分別組織相關人員,系統深入地學習了《職業病防治法》《放射診療管理規定》《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相關標準和電離輻射應用防護的常用方法等,全面檢查落實職業健康監護、放射防護等措施,進一步提高了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意識。
“放射醫學”的民眾普及,勢在必行
在技術及生物學研究中,“放射醫學”是一個極具活力的領域。每一次成功的治療,都是從精確的診斷開始。X線、CT、MRI、介入、核醫學、超聲等許多醫學影像技術為人們所熟知,但是,這些檢查的確切目的和價值卻鮮為人知。
義診現場,各相關科室利用“健康處方”、電子屏、健康知識咨詢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公眾,就產生電離輻射的醫學檢查常見項目、電離輻射敏感人群(胎兒、嬰幼兒等未成年人、孕婦及育齡婦女等)危害防范知識、輻射敏感組織防護,以及專業防護用品使用方法等,向社會民眾進行了放射防護知識宣傳,提高了民眾對醫用電離輻射危害的知曉率和防護意識。同日,醫院微信還推出了CT、MRI、核醫學等影像檢查常識,腫瘤、血管病的微創介入治療常識等,擴大了受眾群體。
通訊員 伊麗明 記者 孫貼靜
科普常識
1、什么是CT增強掃描?為什么要做CT增強掃描?
CT增強掃描是指在掃描前由靜脈內注入碘對比劑后所進行的CT掃描。
增強掃描可以增加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間的密度差異,更準確地對疾病做出診斷。適用證包括:①發現早期小病灶。②懷疑有等密度病灶時,特別是CT平掃所見與臨床或其他影像學檢查不符時。③確定病灶是否為血管性病變。④了解病灶內血供。⑤進一步對病灶進行定性診斷,如良惡性腫瘤的鑒別等。
2、哪些人群CT增強掃描應選擇等滲造影劑?
心或腎功能代償不足、肝功能嚴重損傷、多發性骨髓瘤是普通造影劑使用的禁忌癥,如果您患有這些疾病,又必須要做增強掃描,可以選擇等滲造影劑。等滲對比劑價格比普通對比劑高一些,但其腎臟不良反應發生率及程度明顯低于常規對比劑。使用等腎對比劑可能會出現皮疹,一般出現在使用對比劑后1天左右,對癥治療后一般會在1天內消失,沒有后遺癥。
3、什么是MRI?哪些疾病診斷需要做MRI?
MRI即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高強度磁場內發生共振所產生的信號經圖像重建的一種成像技術。MR檢查適用證包括:
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缺血性及出血性病變、炎癥、先天發育畸形等病變。
②頭頸部腫瘤及眼部檢查。
③肺臟及縱隔腫瘤。
④肝臟、脾臟、胰腺、腎臟腹部實質臟器檢查。
⑤子宮及前列腺檢查。
⑥肌肉及骨關節系統。腫瘤、軟組織及關節軟骨損傷、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病變。
⑦頭頸部及心臟大血管MR血管成像檢查。
4、MRI為什么沒有輻射隱患?
MRI圖像信號的采集是利用高強度磁場,而不是電離輻射。迄今為止,沒有研究提出MR磁場會對人體及環境產生危害。
5、為什么腹部檢查需要做腸道準備?
胃腸道內容物會影響腸道及周圍結構顯示,高密度食物殘渣還會造成偽影。因此,腹部CT及MRI檢查需要空腹,而且檢查前需要口服對比劑或水充盈腸道。
6、盆腔CT掃描為什么要憋尿?
憋尿的目的是使膀胱充盈。充盈的膀胱才能夠清楚顯示膀胱壁及腔內病變,并且可以更好的顯示膀胱與周圍臟器的關系。對于懷疑盆腔內病變的患者,常規需進行憋尿后掃描,一般憋尿的時間為1~1.5小時。
7、CT增強掃描前后要注意什么?
如果有以下病史,請在掃描前告知護士:食物及藥物過敏史、碘過敏史、甲亢、心或腎功能代償不足、肝功能嚴重損傷、多發性骨髓瘤。
即使不需要空腹,增強掃描前也不要大量飲食。如果發生過敏反應,可能會導致嘔吐,胃內容物太多會增加發生窒息的風險。
檢查結束后觀察半小時,如果出現蕁麻疹、呼吸困難等癥狀,要立即告知醫護人員。檢查結束后多飲水,促進排尿,加速造影劑排泄。
8、CT及DR檢查為什么要除去金屬飾物?
金屬飾物不透X線,在DR片上會遮擋其輪廓范圍內的影像,從而影響正確診斷,甚至造成漏診。在CT圖像上,金屬飾物周圍會產生放射狀偽影,導致其周圍組織顯示不清,影響診斷。
9、什么是冠狀動脈CTA?哪些情況需要做?
冠狀動脈CTA,即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是通過增強CT掃描實現的一種無創冠狀動脈檢查。可以顯示冠狀動脈管腔有無狹窄以及狹窄程度,還可以顯示冠狀動脈血管壁的病變。主要用于臨床懷疑或確診的冠心病患者。
10、核醫學檢查安全嗎?
核醫學是核技術的和平利用,與核武器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日常生活中,各種射線的輻射無處不在:電視、電腦、移動電話,甚至家里的裝潢材料。醫院里,除了核醫學科以外,放射科(包括X線拍片、CT、核磁共振等)、放療科等均是使用各種射線,為病人診斷與治療疾病的。
核醫學中使用的每一種核素在臨床應用之前,科學家們都做過大量的實驗,確保安全。在實際操作中,核醫學醫生又采取了每一種可能的方法,盡可能減少輻射劑量。事實上,核醫學檢查中病人所受到的輻射量與X拍片相當或更少。以核醫學最常用的核素99m Tc為例,其半衰期6小時,注入患者體內后隨著時間會很快的衰減,同時,加上藥物從體內的代謝和排泄,一般在患者體內的有效半衰期最多為2至3個小時。以使用核素量較大的骨顯像為例,常規注射量25mci,輻射劑量約為4.2mSv,明顯低于常規胸部CT平掃的劑量,所以,輻射劑量很低。
另外,醫學有“利益--風險”評價體系。對于核醫學來講,就是病人接受檢查所受到的小劑量輻射,與疾病早期、準確診斷所獲益處,這兩者相比較而言,就顯得微不足道。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