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非遺”證書。 樊繼美制作美猴王。 燕車。
木旋玩具,俗稱“耍貨”,起源于明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以臨沂市郯城縣港上鎮樊埝村為中心世代相傳,迄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樊埝村也被譽為“木旋玩具之鄉”。2009年6月,木旋玩具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4年11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圖 郯宣
木旋玩具,俗稱“耍貨”,起源于明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以臨沂市郯城縣港上鎮樊埝村為中心世代相傳,迄今已近600年的歷史,樊埝村也被譽為“木旋玩具之鄉”。2009年6月,木旋玩具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4年11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家家旋車響,戶戶彩繪忙 據樊氏族譜記載,樊氏七世祖樊木是木旋玩具的創始人,此后世代相傳,至今已傳承了15代。樊繼美,是第15代木旋玩具傳承人。2006年,被評為臨沂市“十大民間藝人”之一;2008年,其作品在臨沂市第四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中榮獲“金牛獎”,并被臨沂市檔案館收藏18余件;2009年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郯城木旋玩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應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邀請,樊繼美在澳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工藝品展演,澳門濠江日報和澳門電視臺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澳門文化局向他頒發了感謝證書;2016年6月,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2015年度非遺保護十大模范傳承人。
木旋是供兒童玩耍的一種集民間繪畫、手工技藝為一體的造型藝術,它以豐富的色彩、夸張的紋飾、簡潔的造型,體現北方農村人們古樸的審美情感、美好的生活祈愿和純樸的價值觀念。木旋工藝“鏇床子”經歷了腳蹬、電動、全自動成型和數控車床四個階段,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木旋種類經過歷代研發創新不斷豐富,構成了刀兵、人物、植物、花籃、棒棰及車、鼓等十大系列500多種品類。
樊埝村曾有“家家旋車響,戶戶彩繪忙”的繁榮歷史,上世紀80年代受市場上大量新潮電玩的沖擊,導致從事木旋玩具加工制作的作坊和人員數量急劇減少,產量日漸萎縮。近年來,由于各級各部門加強對木旋的保護與支持,以及傳承人自身的不懈努力,使木旋又重新走上了熱銷的道路。
被列入國家非遺保護目錄 “鏇床子”工藝經歷了腳蹬、電動、全自動成型和數控車床四個階段,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上粉工藝也不斷改進,由染色到涂漆和噴漆,外表更加光鮮艷麗,更受人們喜愛。木旋玩具品類也不斷豐富,構成了刀兵、人物、植物、花籃、棒棰及車、鼓等十大系列500多種品類。虎頭棒棰、高低棒人、燕車、鳥車、八仙花盤、和尚敲木魚、不倒翁、京劇臉譜以及胡桃人、日本娃娃、小火車、火箭、飛機、大炮、智力拼盤等暢銷國內外市場,30余件產品被臨沂市檔案館和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等單位收藏,高低棒人、小燕車和虎頭錘等產品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1989年廣交會上,樊埝村從美國客商那里拿到了300萬人民幣的訂單。2000年,塑料和光電玩具興起,全鎮只有50余戶堅持木旋玩具生產,國外市場萎縮,外匯收入幾乎為零,樊埝村將目光轉向國內。2004年,木旋玩具再次迎來了春天。郯城縣文化局對傳統文化制定了“搶救式”方案,木旋玩具被列入臨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鎮文化站成立了港上鎮木旋玩具研究協會,組織老藝人交流、帶領年輕人學習以及創新工藝和提升產品質量。樊繼美等人對搖鼓、小雞翻蛋和拉線陀螺等進行翻新,使失傳已久的老玩具又重新面世。
至2014年底,全鎮共有100余戶從事木旋行業,從業人員有年輕化的新趨勢,僅樊埝村收益就達200多萬元,并帶動馬頭等周邊多個鄉鎮從事木旋玩具生產。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青島郯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