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1月1日消息 近日,記者在齊魯醫院青島院區心理科采訪得知,抑郁癥已經逐漸得到了社會的重視,但是在日常接診的過程中,很少看到有父母在孩子出現抑郁不久,自己來院咨詢或帶孩子來咨詢的。副主任醫師高進介紹,多數家長是在自己也感覺孩子的狀況似乎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才帶孩子前來就診。因為孩子的狀態變化帶來了很強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
青少年時期情緒的穩定性相對較差,所以當孩子情緒出現異常時,很多家長會認為是青春期常見現象。但是,當情緒波動過大,或者孩子表現出明顯的乏力、懶動、嗜睡、記憶力下降、不愿與人交流、生活作息紊亂等癥狀時,家長要警惕孩子是不是出現了抑郁的情況。
抑郁與一般情況下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出現短時的情緒低落不同,一旦出現抑郁,整個人會在一段時間內逐漸走進自我封閉的狀態,伴隨著自我調整能力的下降,整個人的精力和體力都有明顯的耗竭感,有些類似電腦“正在關機”的狀態。這時候的孩子明顯感到需要幫助卻很難表達自己的需要,或者直接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幫助或不可能獲得幫助。
父母是孩子在這個時期重要的求援對象,但是有些孩子由于不愿意讓父母擔心,或者跟父母溝通后,感受不到自己被理解,反而被父母說教一番,這時候孩子的溝通欲望就會逐漸下降,直至將自己封閉起來。但是,即便如此這些孩子還仍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不要責備自己、不要放棄自己。即使有些孩子一開始進門診就希望父母出去,但當跟他們溝通了父母理解的重要性后,他們大部分都會接受,雖然他們通常會追加一句“他們(父母)是不會理解的”。
如何理解這種狀況下的孩子呢?有很多孩子是在持續了很長時間的焦慮后,或者被嚴重的強迫癥狀困擾之后,出現比較嚴重的抑郁,好像是孩子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后累了、倦了,放棄了掙扎,也同時放棄了希望。
現在的社會,有多少父母了解抑郁的危害?有多少父母能認識到和接受自己的孩子真的抑郁了?家長應該主動了解抑郁的危害,及早重視孩子情緒變化和平日里孩子的心理狀況,加深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增進親子關系;發現家庭或自己身上存在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因素時,主動調整;發現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關心和陪伴。
通訊員 馮萍 記者 孫貼靜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