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位老人被一幅人物國畫吸引。
圖為一位市民帶著孩子來觀展。
一位小觀眾在拍攝參展作品。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婁花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璟 報道
半島都市報10月14日訊 10月14日,2017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年度大展(簡稱大藝年展)在即墨德信藝術中心拉開帷幕。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前期面向全國征集作品,共有3萬余件作品申請參展,涵蓋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多種類別。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共有400余件入圍展出。據悉,本次展會截止到10月20日,為期7天,市民可免費到場參觀,還可現場購藏展出作品。
10月14日上午10時許,集結了國內優秀大學生豐碩藝術成果的2017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年度大展(簡稱大藝年展),在即墨德馨藝術中心正式開幕,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雕塑系教授王少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黎明;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張杰等名家大咖出席開幕式。據了解,本屆大藝年展是在以中央美院為首的全國九大美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文廣新局、即墨宣傳部主辦,大藝網、即墨文廣新局、即墨文聯等單位聯合承辦。
記者了解到,在活動前期,主辦單位向全國征集作品,共有3萬余件作品申請參展,涉及包括全國九大美院(中央美院、中國美院、清華美院、魯迅美院、天津美院、湖北美院、西安美院、四川美院、廣州美院)在內的300余所院校。最終經過層層篩選,共有400余件入圍展出,涵蓋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多種類別,寫實、抽象、工筆、寫意等風格兼具。
中央美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在致辭中說,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是一個全面展示中國高等院校藝術教育、創作的專業平臺,匯集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學子,他們是未來藝術發展的強有力力量,文化藝術的全新時代將由他們發展創造。
這次展覽為大學生提供了向社會展示作品和創作水平的專業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大學生的藝術創新成果直接與社會對接,相當于一場全國美術高校大學生的創業、就業大展;同時為即墨帶來新鮮濃厚的藝術氣息,豐富了廣大市民的文化藝術生活。
即墨市副市長宋宗軍在開幕式上表示,大藝年展作為全國大型青年藝術平臺,旨在全面展現大學生藝術創作的豐碩成果,促進藝術學子交流互動。既是對當下大學生藝術創作水平的一次集中檢閱,也是為藝術院校在校生及畢業青年藝術家搭建的創新、創造、創業的交流平臺。活動開展以來征集的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深厚的創作功力,以及熱烈奔放、勇于探索的創作精神。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即墨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聚力實施文化即墨建設,持續完善功能配套,積極推動產業發展,先后引進中央美院青島藝術創新園、中國畫院青島國際交流中心等重點項目,成功舉辦國際雕塑藝術節、中國大學生微電影創作大賽等一些列高端文化活動,為區域文化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即墨將以此為契機,全面營造良好的環境,搭建起即墨與全國高端藝術學府合作交流平臺,打造青年藝術家創新、創造、創業的聚集地。
400余件作品均價9000元 作為本屆展會的主辦方之一,大藝年展組委會成員、大藝網市場總監王樹鵬介紹,本屆大藝年展相比去年首屆來說,參展作品有所減少,但參展質量明顯上升。“今年的400余件作品銷售均價在9000元左右,超過三分之一的作品在5000元以下。”王樹鵬介紹,這個價位是適合當下中產階級、核心家庭消費能力水平的。
據介紹,本屆展會展出的400余幅作品,其中油畫和國畫占大多數。“這兩者大約占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他的版畫、雕塑類少一些。”王樹鵬告訴記者,與去年首屆一樣,參展的大學生不需要任何費用,來回運費也由主辦方支付。對于作品的價格方面,王樹鵬稱,首先是作品作者給出一個心理價,然后由大藝網評定,結合市場需求、作品質量等多方面考量,最終給出一個更加合理的價位。
“我們打造大藝年展這樣的平臺,希望通過作品展示、交流、交易等方式資助藝術學子創作,向社會展示中國美術教育及青年藝術創作的全面貌。”王樹鵬表示,希望在為社會各領域輸送優質的原創藝術品的同時,發掘和扶持優秀青年藝術家,促進中國未來藝術的發展。
記者了解到,大藝網目前已經集聚青年藝術品20余萬件,藝術家6萬余名,為3000余名藝術家舉辦展覽活動藝術,通過作品銷售至少資助其中2000多名藝術家繼續創作。
“新芽”集體參觀開闊眼界 14日舉行的大藝年展吸引了眾多市民到場參觀,其中數十名身穿校服的年輕學子尤為引人矚目。記者了解到,這批來自即墨美術學校的學生觀眾目前大部分還是藝術創作上的“新芽”,剛剛開始學習繪畫。“我們這次是班主任帶我們一塊過來的,全班46名學生都來了。”
今年16歲的即墨藝術學校2017級6班的馮銳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學生,今天的展出帶給他的除了震撼,還有在繪畫創作上持續前進的動力。“感覺他們畫的都太好了,我們現在才剛剛開始學,跟他們的距離遙不可及。”馮銳說,來之前,班主任就囑咐他們一定要好好看,不一定在上邊學到什么,最少也要讓自己的眼界開闊一些。
“之前我們也看過一些名家的作品照片,但是實物和電腦上的還是有差別的。”馮銳說,作為一名即墨的學子,大藝年展在即墨持續開展下去,對于他們這些學習繪畫的學生來說好處是不言而喻的,也希望今后自己的作品也能有幸參展。“算是一個小小的寄望吧,希望未來我也有這么一天,自己的作品被人參觀稱贊。”
“學生未來考學時很大的影響因素就是自己的創作水平,如果能到類似大藝年展這樣大型展會上學習,對于未來也會有很大幫助,對自身藝術之路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學生們的老師這樣說。
投資者迫不及待搶購精品 今年的大藝年展異常火爆,除了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到場參觀之外,更有藝術投資者慕名而來。在展廳二樓的國畫區記者就看到幾位中年男子圍著一幅人物畫點評討論。記者了解到,其中一位家住濰坊高密的孟先生是一家畫廊的老板。“我是昨天趕到青島的,特意為了這次的大藝年展來的。”孟先生告訴記者,首屆大藝年展他就沒有落下。“很多優秀的作品當時已經被人捷足先登了,但是也買了三幅畫,總價錢加起來2.4萬元左右。”孟先生說,如果過去一年,其中兩幅畫已經被他以總價2.2萬元的價格賣了出去。“現在我的畫廊里還剩下一幅,當時買的時候花了8500元,是幅人物畫,現在標價是2.35萬元,有不少感興趣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為了能拿到更多更優秀的畫,他特意趕在開幕第一天來,從上午10點到11點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孟先生已經看好了兩幅畫。“其中一幅是名叫《月光曲》的油畫,標價2萬,還有一幅《花季》的人物畫,標價1.5萬,這兩幅我都打算拿下來。”
孟先生告訴記者,從目前他參觀過的這些作品來說,水平都不低,很大一部分都能算是國內青年藝術家中的中高端作品。“這類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其實是非常保值的,一般不會跌。”孟先生說,因為這些作品除了藝術欣賞之外,還可以放在家里做裝飾品,幾千上萬元的價格普通家庭都能夠接受。如果能“撞大運”買到優秀藝術家的作品,未來隨著創作者的名聲越大作品升值也越多。
中央美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
作品展現文化自信心 本屆大藝年展大咖名家云集,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雕塑系教授王少軍就是其中最具分量的一位,他的作品讓現場不少藝術愛好者耳熟能詳。“王老師之前創作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群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現場一位50多歲的藝術愛好者看到王少軍教授后很激動,在隨后不僅一路跟隨王少軍教授參觀,最后還在征得其同意后,和王少軍合影留念。
開幕式結束后,王教授現場參觀了參展作品,并對不少作品做出點評。“這幅人物畫色彩和構圖都很好,非常優秀的一部作品,不過燈光有些不合適,這樣的冷光下表現不出這幅作品的最好狀態。”作為美院教授,王少軍還對現場提出了一些意見。
對于本屆大藝年展的參展作品,王少軍說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感覺就是,大部分的大學生作品所顯現出來的走向或者是作品的傾向是對于本土文化的挖掘。“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視角,從他們的內心年齡段、體會、觀點和態度上,跟往年相比,這一屆的大學生們對于我們文化的自信心和對藝術的融入上做得更好。”王教授說,對比更早時候,大學生在傳統文化這方面的創作上還是以表面上的形式或者是描摹嫁接,現在這些作品則多是他們對傳統文化理解之后的個人主張和觀點,明顯帶有了原創性。對于將大藝年展放在即墨,王教授表示,這是中央美院和即墨一拍即合的結果。“即墨不管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都有條件來做好這個平臺,同時他們也需要這個平臺為他們的文化建設‘加磚添瓦’。”
清華美院李大鵬:
去年一幅畫賣出兩萬元 本次展會展出的400余幅作品可謂“百里挑一”。來自清華美院的李大鵬今年帶來了自己的八幅作品。“去年我就參加了首屆大藝年展,當時我記得展出的作品有八九幅,有一幅賣出了兩萬元。”李大鵬告訴記者,今年帶來的作品是去年剛剛創作完成的系列畫作。“我現在在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授課,這次的作品就是圍繞著學校的青陽湖創作的,有群芳爭艷的春景;有夏荷共漫的夏意,四季更迭,各領風騷。”
“可能是在清華美院養成的習慣,清華美院的老師在授課的時候習慣和學生一同創作,我這么做也算是繼承了美院的優良傳統。”李大鵬笑著說,這批作品有風景有人物,既可以單獨欣賞,也能看成是系列作品,希望來參觀的朋友能夠喜歡,同時也希望有老師或者藝術愛好者指出不足之處,讓他在今后的創作中有更大的進步。
青年藝術家王樹彬:
60多幅作品描摹青島老城區 在本屆的大藝年展中,青年藝術家王樹彬是最具有“青島特色”的藝術家之一。2013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的王樹彬目前在李滄區青年志愿學校教繪畫。這次他帶來的作品以青島老城區的街景或特色建筑為主。“我畢業后就來到了青島,最初來青島的時候就發現市南有些城區街道的氛圍跟我讀書的城市杭州非常像,用文藝點的話來說,就是有很濃烈的藝術氣息。”王樹彬告訴記者,所以他把老城區的街道選做了創作的題材,從2016年開始創作,到現在已經有60多幅作品了。“我算是一個比較傳統念舊的人,所以很向往老城區那種生活,現在大家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可能大家會慢慢地淡忘那種生活方式。”王樹彬說。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