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龍海(右)和同事抓獲犯罪嫌疑人。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尹彥鑫
作為一名優秀的刑警,不僅需要抓捕時矯健的身手、充沛的體力,更需要偵查時敏銳的洞察力和縝密的邏輯思維,開發區刑警潘龍海就是這樣的人,靠著自己的勤奮和執著,他屢破大案要案,危險時刻他不顧個人安危,時刻沖在辦案的最前面,大大小小的案件中受傷30多次,21年來,“跑起來”的潘龍海破獲各類案件1500余起,抓獲各類犯罪嫌疑人2000多名,打掉痞霸、惡勢力團伙100多個,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二次、嘉獎五次,榮獲“全省優秀人民警察”、“全省追逃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火眼金睛
眼藥水泡出來的
“紅眼警探” 破案需要線索,而線索的摸排方式多種多樣,從監控視頻中尋找線索,已經成為警方破案的一個重要偵查手段。但是,這工作十分“磨人”,因為看偵查錄像十分枯燥無味。所以,要從視頻中摸出線索,需要耐得住寂寞。潘龍海擁有一雙“火眼金睛”,他有毅力,有恒心。為了尋找線索,他通宵達旦甚至幾天幾夜地看視頻監控,肚子餓了,就隨便吃幾片餅干,泡一碗泡面;眼睛累了,就用手揉一揉,點幾滴眼藥水,然后繼續全身心投入工作,生怕因為一時的疏忽,讓犯罪嫌疑人逃出法網。每次他從監控室出來的時候,都是頭發蓬松、雙眼通紅,久而久之,“紅眼警探”的綽號就在同事們口中傳開了。
2011年,在黃島區某小區樓道內發生一起重大搶劫案件,歹徒搶了受害人的手提包后,迅速逃離現場。青島開發區警方迅速立案調查,但是現場沒有遺留任何有效線索,偵查一時陷入僵局。作為專案組成員,潘龍海一次又一次對案發現場周邊情況進行排查,模擬歹徒逃跑路線,并找到了歹徒遺留在小區垃圾桶里的手套和口罩。根據這些線索,他初步判斷出嫌疑人逃跑的大致方向。隨后,他調取了小區大門的監控錄像,逐個監控探頭進行排查,但是并未發現犯罪嫌疑人的身影。
潘龍海分析,歹徒很可能不是從大門離開,而是從圍墻爬出去。如果是這樣,就會有很多監控死角。潘龍海需要更多的視頻錄像。于是,他再次返回小區尋找線索,甚至把小區車庫里的監控錄像也調取了回來,因為他發現這個攝像頭能拍到大概兩三米的圍墻。潘龍海將監控的重點放到圍墻上,他抖擻精神,將已經看過的視頻錄像重新篩查一遍,關鍵地方,一幀一幀地播放,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而這時候,同事都已經因為勞累而睡去,只有他一個人還在堅持。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案發后第14個深夜,就在他調取的車庫監控中,他發現了監控屏幕上有一個米粒大小的微弱的光影變化。光影一閃而過,卻讓潘龍海興奮不已。他將視頻一遍遍播放,反復分析、甄別,最終確定那正是歹徒逃跑時越過小區柵欄時的身影。正是憑借這個小之又小的光影變化,專案組順線追蹤,將逃竄至青島城陽區的歹徒吳某成功抓獲。
■擅長奔跑
長跑冠軍狂追10里
嫌犯被累癱 影視劇中的刑警都是快意人生的,像《警察故事》里的猛探成龍,英雄虎膽,獨闖龍潭,破千難萬險,將嫌疑人緝拿歸案。每一次行動,都有驚無險。而現實當中,刑警處在打擊犯罪第一線,時刻都要面對流血犧牲和無法預知的兇險。而第一個沖鋒在前的,自然是最危險的。潘龍海總是沖在最前面。
他自己說,因為他體能好,跑得快。潘龍海的確能跑,是青島公安局的長跑冠軍。他曾經在一次抓捕當中,將嫌疑人追得癱倒在地上,一時傳為美談。那是2007年,犯罪嫌疑人莫某飛車搶奪受害人手包后向小珠山逃竄,執行堵截任務的潘龍海則緊追不舍。莫某是廣西人,自小在山區長大,善于在密林中奔跑。所以,當他發現被警方追捕后,直奔小珠山而去,妄想憑借自己擅長山路奔跑的優勢,甩掉民警,可是他很不幸,碰上了比他更能奔跑的潘龍海。山路崎嶇,荒草叢生,其他同事都已經被莫某甩得遠遠的,只有潘龍海緊緊咬住了他。莫某使出了渾身解數,可始終無法擺脫潘龍海的追蹤。最終,在荊棘的山路上奔跑了近5公里,莫某累癱在山溝里,眼睜睜看著自己被戴上手銬,而無力反抗。
■勇敢無畏
身中尖刀浴血搏斗
最終將嫌犯制伏 當然,潘龍海總是沖在最前面,絕不是因為他能跑,而是他知道,最前面永遠是最危險的。
2002年7月的一天晚上,黃島區戴戈莊的出租房內發生一起案件。接到報警后,值班的潘龍海跟同事一起趕赴現場對嫌疑人實施抓捕。到達現場后,潘龍海發現犯罪嫌疑人與受害人都在二樓一間小屋內,而且侵害行為還在進行當中。當時,天色黑暗,燈光照明條件不好,為了盡快讓受害人脫離危險,潘龍海一馬當先,用腳猛踹開房門,沖進屋內。犯罪嫌疑人躲在角落里,早有防備,掏出準備好的匕首,對沖進房間的潘龍海實施偷襲。
潘龍海的胸口被刺中了,瞬間鮮血噴涌而出。犯罪嫌疑人得手后,又連刺數刀,將潘龍海刺倒在地,然后奪門而出,準備從二樓跳窗逃跑。潘龍海強忍劇痛,咬牙堅持著從地上爬起來,緊跟嫌疑人身后追出去,在嫌疑人將要從二樓跳下的瞬間,飛身抓住他的衣領。后在其他同事的幫助下,成功將犯罪嫌疑人抓獲,而潘龍海卻因失血過多癱倒在地上。潘龍海被緊急送往醫院進行救治,主治醫生連呼幸運,原來歹徒在行兇時,刀口是豎著刺入他的胸口,匕首恰好卡在兩條肋骨之間,距離心臟只有半厘米。就是這半厘米的距離,潘龍海和死神擦肩而過。
在潘龍海21年刑警生涯中,經歷過上千次的抓捕,幾乎每一次抓捕,他都勇敢地沖在第一線,將危險留給自己。潘龍海身上也因此留下了大大小小30余處傷疤,每一道傷疤都是與犯罪分子殊死搏斗的見證。雖然刑警工作充滿了艱辛和危險,但是潘龍海熱愛這份工作,執著這份堅守,他渴望在刑警這條道路上,永遠奔跑下去。
數字說話
21年抓獲嫌犯2000多名 潘龍海用自己的勤奮,拓展了視頻監控在偵查工作中的應用范圍,他用十年的時間,總結提煉了人機聯動、接力跟蹤、目標測量、時空拓展等12項視頻監控技戰法,在指導日常偵查破案和治安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年來,他和同事僅靠視頻監控技戰法破獲各類案件1000余起,抓獲嫌疑人1300余名。“紅眼警探”的名聲不脛而走,每逢遇到重特大疑難案件時,領導總會點他的將。他先后被山東省公安廳和青島市公安局抽調,每次參加案件,他都會把眼藥水帶足,在21年的刑警生涯中,“跑起來”的潘龍海破獲各類案件1500余起,抓獲各類犯罪嫌疑人2000多名,打掉痞霸、惡勢力團伙100多個。
刑警本色
心里每時每刻都裝著案子 成績背后是鮮為人知的艱辛,在潘龍海的心中,工作永遠是第一位,轄區中哪里有刑事案件發生,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警情即命令,不管在哪里,他心里時刻裝著案子,有時候,走在路上,一個熟悉面龐閃過,他會快速退回去,確認下是否某個案件的嫌疑人。有人說,這是職業病,其實這是潘龍海對刑警這個職業的敬重感。
他熱愛刑警職業,癡迷于重大案件的攻堅,2011年全國公安進行追逃工作,潘龍海輾轉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甘肅等地進行追逃工作,當年7月份,在新疆追逃過程中,發現犯罪嫌疑人董某志可能藏匿在郊區廢舊廠房中。潘龍海帶領追逃小組守候在廠房雜草從中,冒著炎熱酷暑,忍受著蚊蟲叮咬,守候將近20小時,等到從草叢里站起來的時候,才發現被蚊子叮出了渾身的血包。
鐵漢柔情
虧欠家人,想多陪陪他們 刑警,長時間出差辦案是家常便飯,有時候一出去就是十天半月,在同事焦勇東的眼中,潘龍海平時話不多,但做事特別認真,務實、干練,一天到晚想的最多的就是破案。談起家人潘龍海充滿了愧疚,“沒時間陪伴家人,感覺對不起他們,別人如果在外面有事回不了家,就給家人打個電話請假,而我們常年在外面,想和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也要提前打電話聯系。”從警21年來,他在家里過春節的次數屈指可數,每每萬家團圓時,他總是奔波在工作的路途中,真是應驗了那句話“一家不圓萬家圓”。
對潘龍海來說,再大的環境困難都抵不了抓住逃犯時的喜悅來得痛快,“刑偵工作充滿了挑戰,能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對于我們來說是最大的幸福和快樂。”潘龍海說。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