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扎頭繩的產業能做成啥樣?青島海麗雅集團,這家有著95年歷史的青島老企業,卻在一根扎頭繩上做足了文章,不僅通過技術創新向著國內市場空白的特種繩纜延伸,而且在開發特種繩的過程中,發掘了目前國內市場有著極大發展空間的應急自救產業。在這兩個產業開拓過程中,海麗雅不斷創新做到了極致,引領了行業的新標準。“以前我們為面包服做拉繩,一根只能賣3毛6,企業難以生存。”“3毛6”帶來的尷尬讓企業痛下轉型發展的決心。目前海麗雅集團加強產學研合作,與國家海洋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科院海洋所、英國TTI、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
一根扎頭繩做成了百年企業
海麗雅最早以生產扎頭繩起家,至今已有95年的歷史。在紡織“上青天”時代 ,企業有著同行業“江北第一家”的美譽。上世紀90年代,隨著行業競爭不斷加劇,企業訂單萎縮,經濟下滑,負債3000多萬元,陷入瀕臨破產倒閉的邊緣。“以前我們為面包服做拉繩,一根只能賣3毛6,企業難以生存。3毛6帶來的尷尬讓企業痛下轉型發展的決心。”集團董事長張旭明告訴記者。
張旭明1981年參加工作,當時考入了國營青島花邊廠,也就是海麗雅集團的前身。在這里,她一干就是30多個年頭。從入廠時的一名普通織繩工到車間主任、計劃科長、辦公室主任、副廠長,再到今天企業的領導者;從一根普通的扎頭繩到國際領先的特種繩纜;從一個瀕臨破產倒閉的老企業到轉型升級的高新技術企業。“這其中有過痛、有過淚,真的是五味雜陳。”張旭明感慨。
“看著企業的業務逐年萎縮,幾百名員工渴望的眼神,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不能再沉默下去。1998年,我臨危受命,接手了總經理的位置。憑借著對市場的了解,對企業的深厚感情,開始了一段再創業的旅程。”2004年公司改制后,通過科技創新,海麗雅把微利的繩帶產品向更高更深更精、國內市場空白的特種繩纜領域延伸,海麗雅這才算是活了下來。
特種繩纜從深海到太空都有
“其實我們一直在考慮怎樣活下去,怎么活得健康,怎么活成百年企業?”張旭明帶領著廠里的職工,一直在一線深入探索,不斷創新。在她的帶領下,海麗雅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改革。這其中首先是依靠產品創新帶動企業產品轉型。在傳統繩帶基礎上,海麗雅研發生產出了海洋特種繩纜、軍事特種繩纜、工業安全繩纜等高附加值產品。
其中為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綜合科考船“科學號”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定向研發的海洋特種繩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替代進口產品,被認定為青島市“專、精、特、新”產品,列于國家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獲中國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二等獎。
同時,海麗雅所研發的海上救生繩、游艇浮水繩、車載應急等產品出口美國沃爾瑪、K瑪20余年;2005年研發的救生手環、降落傘繩出口聯合國維和部隊;同時,還為洲際導彈、移動機庫、防爆鋼叉、大型飛船返回艙等配套研發,提供技術支持,并成為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首家國產訓練救援繩索供應商。
據張旭明介紹,目前,海麗雅正在研發一種將應用于太空環境的特殊繩纜,是一種抗太空輻射、耐高溫、高破斷強力、質量輕、體積小的纖維繩纜,此舉可打破傳統鋼纜的局限性,解決美、俄難以攻關的技術難題,填補國內深空領域的繩纜空白。
安全體驗培訓推廣到全國
做好了特種繩纜市場的主業,善于觀察市場的張旭明發現,與特種繩纜相關的應急自救產業在中國似乎方興未艾。為此,“大膽開拓”的張旭明繼續延長產業鏈,開始發展應急自救產業 。2014年,公司建設了國內第一家由企業自己設計、建設、運營的應急安全體驗館。培訓中心被授予青島市教育局中小學應急安全體驗培訓基地,并承擔了2016年青島市市政府十大實事之一,為青島市8萬名中小學生提供應急安全體驗培訓。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碰到了來自市北區杭州路小學四年級的三個班級學生,他們正在場館內參觀體驗地震、地鐵以及各種日常生活安全知識常識。“你們知道如果地鐵門緊急關閉,如何才能打開門逃生嗎?”在地鐵體驗中心,講解員深入淺出講解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安全知識。而這樣的參觀講解每天都有,據介紹該場館目前已經接待30余萬名市民參觀。“我們的安全體驗館已經復制到了其他城市,而且承接了北京東城區中小學的安全教育課程設計。”張旭明介紹。“我們想讓咱們青島市民成為全國最懂安全知識的人。”
此外,海麗雅在工業安全繩纜的基礎上,與清華大學聯合研制的“自冷卻式”救生緩降器 ,解決了高層逃生等系列問題,列入國家安全生產“千項”產品推廣目錄,先后參與了三項山東省地方標準的制訂。
到目前為止,海麗雅的產品已超千余種,獲專利1600余項,是中國專利申請50強、山東省專利明星企業。其中,部分個性化定制產品目前正在和國內當紅的網絡創新平臺密切合作。
經過多年發展,勢頭迅猛的海麗雅已不滿足于只做產品,過硬的產品質量加上非凡的研發能力,讓海麗雅的許多企業標準一躍而成為“行業標準”。比如說,海麗雅所研發生產的特種繩纜曾創下“中國繩纜界四個第一”。
城市信報記者 李敏
[編輯: 劉曉明]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