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善念之花常開不敗(人民論壇)
行走于人生旅途,一個人總要面臨諸多選擇。有時候,決定經過了充分醞釀;有時候,搖擺常在一念之間。古人云,“一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關鍵時刻如何管控好自己的念頭,可謂人生的重要課題。
據載,包拯在離任端州時,老百姓為表達感激送上一方端硯;包拯發現后,將硯拋入江中以示還于端州。“包公擲硯”,丟掉的雖是一物,擯棄的何嘗不是心中“惡念”。古人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與行的辯證關系既關乎思想修養,又在關鍵時刻考驗“念頭”。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心有所向,則身有所行;心有所守,則行有所規。如包拯者,長期堅持修養身心、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的“端硯”考驗面前,就都能生發“善念”,而不為所動所誘。
事實正是這樣,一念之善,源于長期的守善;一念之惡,源于長時的趨惡。觀察一些落馬貪官的案例,他們之所以步入歧途,往往根源于心念放松、信念消散,更在于任由平時小錯“積”成大禍。現實中,少數領導干部不自律,一路履歷造假欺瞞組織;一些干部平日里遇事不顧公義,自覺有損利益,就會計較沒完;還有一些同志工作的事業心、責任心淡漠,甚至跟組織討價還價,何談能“頂得上”?“君子檢身,常若有過”,倘若能夠在生活里、日常中善于勤于修葺自己的思想園地,這“一念”就不會因時光流轉而變化,就能做到正能壓邪、善會驅惡。
當然,守持善念并非一勞永逸,需要經常自察、自省、自檢。為政者更應該時常捫心自問“為何而從政?”否則,很容易忘記初心、縱容歪念,甚至可能因一念之差,開啟向惡的大門。“第一書記”沈浩曾經被朋友“埋怨”,“怎么會到小崗,去哪兒都比小崗強”,他則問自己,“既然來了,還后悔嗎?要退縮嗎?絕不!”正是這種心念,才讓他帶領小崗村翻開了干事創業的新篇章,不愧為“人民的好村官”。黨員干部就該反復思量:是否只有“官念”,而淡忘了為民的宗旨?是否只藏“財念”,而貪圖富貴、安逸享樂?是否存有“權念”,而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如何多些“民念”,為百姓謀福祉,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身”由“心”定,“行”因“念”起,而事在人為,只有時刻把自己擺進去,真心為民、實心做事,才能讓善念之花常開不敗。
古語云,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古人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更應注重身心修為、自我約束。“吾日三省吾身”,洗禮心靈、滌蕩靈魂,內正其心、外正其行,才能嚴以修身、廉潔自律,不斷塑造自我。“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由內向外都純粹、干凈的人,才可最終抵達“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境界。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校準價值坐標,堅定理想信念,守望心中的綠洲,就不難守住風清氣正的精神家園。、
李 昱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