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青島市常住人口總數為886.85萬人,2013年增為896.41萬人,2014年繼續增長至904.62萬人,2015年達到909.7萬人,2016年實現920.4萬人。
即墨撤市設區,受益最大的,當然就是即墨和即墨市民。這不僅是對多年來,即墨經濟快速發展的一次認可和證明,也將在根本上,改變即墨長期以來對于青島城區的附屬地位。在歷史上輝煌了數千年之久的即墨府,又一次找到了屬于他應有的位置。從歷史經驗來看,撤市設區是提高城鎮化率(特別是人的城鎮化)的最直接手段。
此外,在破除行政壁壘撤市設區后,由于與主城區的聯系更加緊密,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會更加完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交通等民生事項也將納入城市管理,實現與主城區的逐步統一,社會保障體系會更加健全。尤其是交通,變化將會很大。輕軌現在已經連接了市區和藍谷,即墨和青島市區的交通連接,將會有很大的改觀。
所以,即墨的相關城區發展和建設,將迎來一次格局的調整和大發展時期。撤市設區之后,這種身份上的認可和心理上的接近,不僅將大大有利于即墨和現在的青島主城區之間的交流,也會使即墨對外來人才的落戶和就業,產生很強的吸引力。
當前,充滿活力的藍色硅谷,將會因為即墨的撤市設區,變得更加有吸引力。
即墨撤市設區對青島意味著什么
在城市發展史上,青島一直都是一座“半島型”的城市,即便是在市政府東遷之后,發展也一直受限于東部城區。
為此,青島的城市規劃確定了“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布局,跳出原來只在膠州灣東岸做文章的束縛,形成東岸老城區和西岸、北岸新城區的“品”字狀三城聯動的格局。
在這一格局之下,青島的城市形態已從“島城”悄然變成“灣城”,形成了以膠州灣為核心的全域均衡發展格局。在這個規劃之下,青島從東西兩個城區真正擴張為三個核心城區,圍繞著膠州灣,形成了一個大大的“Ω”形城市格局。這個Ω的形狀,其實正是一座灣區城市的形象化表達。
從世界范圍來看,橫穿青島市的北緯36度線,是一條“含金量”極高的線。過去200年間,這條線周圍生長出了全球最著名的四大灣區城市:美國的舊金山和紐約、日本東京、韓國釜山。
而且,無論是擁有維多利亞灣的香港 、依托東京灣布局的東京都市圈、圍繞舊金山灣形成的舊金山城市群等世界級灣區都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只有跳出“半島型”城市格局的困囿,拉開城市空間發展大框架,實現“半島型”城市到“海灣型”城市的轉變,才能真正為城市發展開辟出更加廣闊的新天地。
所以,對于青島這座半島型的城市而言。要想完成從“島城”到“灣城”的蝶變,膠州和即墨,則是這個Ω形狀的世界級灣區城市發展的必備結構。
當前,我們這個Ω形狀的城市結構,下面的兩只腳,也就是東部城區和西海岸比較粗壯,而Ω的頂部,也就是膠州灣灣底的北部城區,由于剛剛發展 ,基礎建設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還比較弱,尤其是人口比較稀少,所以,要想形成一個飽滿有張力的Ω城區頂部,撐起整個灣區城市的大框架,北岸城區必須和即墨城區打通,在融合中快速生長壯大。
另外,現在,Ω城市結構的西北角,還存在膠州這個小缺口。這個缺口不補,灣區城市就缺了一角,整個三城聯動的格局,就不會特別順暢。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膠州市這個缺口肯定會補上。
而且,我們在最重要的交通骨架的打造方面,尤其是軌道交通,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一旦聯網成功,整個膠州灣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將會迸發出巨大的活力。
2017年,青島市調整城市戰略為灣區經濟 ,提出“三帶一軸、三灣三城、組團式”的城市空間戰略。城市規劃全面升級,意義重大。
從整個世界灣區城市發展史的眼光來看,現在,灣區城市的生長已經進入“青島時刻”,一個有著光明未來的世界級的灣區城市格局,正沿著膠州灣緩緩鋪開,呼之欲出。 據《半島都市報》
即墨概況 濱海城市,藍色經濟全域發展
即墨地處黃海之濱、山東半島西南部,陸地面積1780平方公里(東西最長76公里,南北最寬36公里),1033個村莊、113.4萬人口;擁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是國家環保模范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省級文明城市。
秦代置縣,隋朝建城,建城史1400余年。是“膠東之花”——柳腔的故鄉;有與威海衛、天津衛齊名的鰲山古衛,與青島浮山所并稱于世的明朝雄崖古所,以及漢代皋虞古城、清代金口古港等眾多歷史遺跡;即墨古縣衙是山東省唯一現存三堂老縣衙;田橫祭海節、禿尾巴老李的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處鎮街沿海,183公里海岸線,2517平方公里海域,擁有田橫島等24座海島。目前,全市外商投資企業882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9家,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外經貿工作先進市。即墨服裝市場全國第三,小商品城江北最大,建成專業市場28處,年交易額700億元以上,帶動從業人員14萬人。擁有即發、金王、亨達、紅領、即墨老酒、海立美達等一批國內知名度較高的骨干民營企業。
藍色經濟全域發展。面向全域謀劃布局了藍色硅谷核心區、藍色硅谷產業區、城市中心區、經濟開發區總部商務基地、汽車產業集聚區、國際商貿和現代物流區、大沽河沿岸現代農業示范區七大高端產業發展平臺,聚集了一大批重點產業項目。
新型城鎮化格局基本形成。建成了3個全國重點鎮街(鰲山衛、華山、藍村)、5個省級中心鎮街(鰲山衛、華山、藍村、溫泉、田橫)、2個青島市級重點中心鎮(華山、田橫)。將全市1033個村莊規劃為212個新型農村社區,積極推進農村集聚類社區建設。村莊“五化”率和硬化路通達率均達到100%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3.8%。
日前,國務院、省政府批復了青島市區劃調整的請示,同意撤銷縣級即墨市,設立青島市即墨區,以原即墨市的行政區域為即墨區的行政區域,即墨區人民政府駐通濟街道振華街140號。本次區劃調整后,青島市行政區劃將由6區4市變為7區3市。市區面積將達到5214平方千米,占青島市總面積的46.22% 。即墨撤市設區后,對即墨意味著什么,同時對920萬青島人來說能有啥變化?9月20日,本報記者梳理了青島市區劃沿革和即墨歷史,看看你都知道多少……
即墨歷史
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共有211位縣令
一提即墨,人們總會想到那句“先有即墨,后有青島”。作為一座千年古城,即墨在歷史上的影響力絕對給力,它曾是膠東國的國都,它盛極一時可和齊國都城臨淄(今屬淄博)相媲美,它人才輩出、名人數不勝數……
即墨古城:“三門四閣”“即墨”二字在青島地區諸多地名中算得上是最為古老的了 ,然而即墨名稱由何而來?據史料記載:“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設,其來久遠 ,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亙山聯海,不改其常。”“即墨”二字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等歷史典籍中,因地臨墨水河而得名。“即”,是指臨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河。通過《即墨市志》,我們可以了解到:商周時,即墨為萊夷地。公元前567年,齊滅萊,建立即墨。戰國時期,即墨就開始屹立在齊魯大地的東方,盛極一時,與齊國都城臨淄一樣富實。后來秦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 ,即墨才開始定為縣。西漢時期,把膠東郡分為膠東國和東萊郡,即墨歸膠東國管理。膠東國下設即墨、昌武、下密、壯武、郁秩、挺 、觀陽、鄒盧8個縣,而即墨城被作為國都。從秦漢到南北朝的700多年間,雖然朝代變換不斷,戰亂不斷,但即墨縣制一直沒有改變。
即墨歷史上經歷了三次重大歷史變故:第一次發生在556年,南北朝末期,即墨縣制被廢,一同并入長廣縣(今平度)。第二次發生在596年,隋朝建立后,即墨縣制恢復,重建到今天即墨城區。第三次發生在1898年,清政府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將即墨“南鄉”劃走了 ,這塊地方就是現在的青島市區。秦代置縣,隋朝建城,有1400多年建城史的即墨就是一部豐富的歷史書。另外,即墨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縣令一共有211位,其中有的是從南方過來的,因生活習慣不同,來時還帶著馬桶和伺候起居的阿三、梳頭阿姨。他們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管理著這個又遙遠又陌生的地方,留下了很多趣事。
即墨人祖先大多來自云南,只有三個家族來自山西
永樂年間的唐賽兒起義,使即墨慘遭官軍血洗,這是即墨原居民減少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對于這一問題,即墨文史專家黃濟顯、李景智進行了深入研究 ,他們稱,從北宋末年(1127年)到明朝初年(1368年),包括即墨在內的山東地區人口一直呈銳減趨勢。目前即墨居民的先祖,主要是明初從外地遷入的軍戶,其中很大一部分從云南遷來。在山東,很多地方的人來自“洪洞大槐樹”,這一點上,即墨有著與眾不同之處。
明初前,即墨原住民哪去了?1985年,即墨縣地名辦公室對全縣建村情況進行了調查,出版了一本《山東省即墨縣地名志》,其中記載稱,在明代以前,現即墨市有人口居住的村莊僅30余處,現今的瓦戈莊、太祉莊、大官莊、喬家屯、田橫等鄉鎮皆屬無人之地。事實上,大多數即墨移民并非來自山西,而是云南。據《即墨縣地名志》記載,來自山西的移民僅有三個宗族,如王村鎮坦村的張姓,據傳,其祖先來自山西的蒲州。華鎮梁家疃《田氏族譜》記載稱:“田氏祖籍山西陽高,永樂二年,與董氏同時遷來此地立村。”黃濟顯、李景智在文中稱,以上三姓均屬于零散移民。而且,山西《平陽府志》記載了明洪武、永樂年間,朝廷曾先后八次將山西移民集中在洪洞,辦理移民手續,遷往各地 ,其中并沒有遷往即墨地區的記載。《即墨縣志》副主編孫鵬在《明朝初期即墨移民初探》一文中稱,明代初期,移民即墨的主流是來自云南的軍戶。鰲山衛鎮有37個自然村是明洪武、永樂時建村的,其中23個村是從云南移民來的,占明初建村數的62%。田橫鎮明初建村35個,其中25個村的族譜記載其先祖是從云南移民來的,占71%。
1949年至今即墨區劃沿革
1949年即墨縣劃為15個區、3個鎮。
1951~1952年建鄉,即墨縣劃為172個鄉。
1956年即墨、即東兩縣合并劃為18個區。
1957年改為15個區,2個鎮。
1958年成立37個人民公社,后合并為30個。
1961年,將城陽、棘洪灘、馬戈莊、河套、陰島五個公社劃歸嶗山區;全縣改為24個公社。
1963年改為26個公社。
1972年改為30個公社。
1984年以公社的范圍為基礎劃為10個鎮、20個鄉。以后有15個鄉先后撤鄉設鎮。
1998年5月,將白廟鄉并入鰲山衛鎮,同時,撤銷即墨鎮、三里莊鄉,設立環秀、潮海、通濟三個街道辦事處;9月,設立即墨經濟開發區,同時將潮海辦事處和留村鎮的9個村莊劃歸經濟開發區。
1999年劃為營上、留村、段村、鰲山衛、溫泉、王村、田橫、豐城、金口、店集、大官莊、華山、靈山、長直、段泊嵐、瓦戈莊、劉家莊、移風店、七級、藍村、南泉、普東、大信、馬山24個鎮,太祉莊、石門、喬家屯3個鄉,環秀、潮海、通濟3個街道辦事處,山東省即墨經濟開發區,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
2001年經鄉鎮規模調整后,劃為營上、留村、龍泉、鰲山衛、溫泉、王村、田橫、豐城、金口、店集、華山、靈山、段泊嵐、劉家莊、移風店、七級、藍村、南泉、普東、大信20個鎮,環秀、通濟2個街道辦事處,山東省即墨經濟開發區,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
2001年8月設立北安街道辦事處(原營上鎮)。
2002年5月17日,龍山街道辦事處在原留村鎮的基礎上成立。
2012年8月撤銷王村鎮,將其原行政區域并入田橫鎮,新成立的田橫鎮政府管轄范圍為原王村鎮政府所轄區域,原田橫鎮政府所轄區域由田橫島旅游度假區管轄。
2017年9月,國務院、省政府批復了青島市區劃調整的請示,同意撤銷縣級即墨市,設立青島市即墨區,以原即墨市的行政區域為即墨區的行政區域,即墨區人民政府駐通濟街道振華街140號。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