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山東向微腐敗說不!17市全部出臺低保核對辦法

2017-09-21 09:06   來源: 大眾網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大眾網9月21日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快速提升。但扶貧領域存在的貪腐問題卻在啃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基層“微腐敗”問題,成為亟需思考的問題。

  



  八成“微腐敗”與農村低保有關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山東省紀委駐民政廳紀檢組會同省民政廳相關處室,先后赴德州、聊城、泰安、萊蕪等地開展調研,以發生在城鄉低保救助領域的“微腐敗”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召開市縣鄉各級民政干部座談會、進村入戶實地查看等方式,詳細掌握基層民政部門損害群眾利益“微腐敗”問題。

  從通報的低保救助領域典型案例來看,2016年以來,山東省紀委通報群眾身邊“微腐敗”典型案例62批、414起。其中,涉及民政業務領域和民政干部57起,占比14%;涉及16個市、43個縣(區),違紀違規人員中村干部占絕大多數,基層民政干部占4起;通報案例中,農村低保問題占比約80%;80%以上案件發生在2014年以前,2014年全省開展專項清理行動后,此類問題明顯減少。

  通報中,涉及民政領域和民政干部的問題和涉案金額都不大,但社會關注度高、負面影響大,損壞了人民群眾對黨的認同感。為了進一步防控基層民政部門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我省從制度頂層設計、規范工作流程、核對評議考核、監督檢查追責等多方面入手,強化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狠抓低保名單公示制度,產生了良好效果。

  全省17市全部出臺低保核對辦法

  科學核查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是準確認定低保對象、合理確定救助金額、及時發放救助資金的前提。目前,我省各市、縣(市、區)的民政部門與扶貧、農村工作、財政等部門建立定期會商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低保家庭省級核對平臺實現了與公安、工商、農業、人社、地稅、國稅和民政內部的婚姻、殯葬等7個部門19類數據的在線實時比對,為我省實施“精準救助”“精準扶貧”提供有力支撐。全省17個市及137個縣(市、區)全部出臺核對辦法、建立核對機制,低保對象認定的準確性進一步提高。

  此外,我省上下聯動開展了集中解決低保錯保、漏保問題的“陽光低保”專項行動,對全省312萬名低保對象進行了集中復核,對在保和新申請低保家庭普遍開展經濟狀況核對,對1萬多名相關人員近親屬享受低保實行備案管理,全省低保信息系統實現省、市、縣、鄉四級聯網。把政府購買服務引入低保救助工作領域,由“花錢養人”向“花錢辦事”轉變,委托第三方承擔入戶核查、收入測算評估等事務性工作,保證低保審核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通過開展“陽光低保”專項行動,山東省社會救助領域損害群眾利益“微腐敗”問題得到根本遏制。

  濟南嚴查群眾身邊“微腐敗” 上半年322人被處理

  “微腐敗”花樣多“雁過拔毛”最常見

  今年2月8日,辛寨鎮辛王店西村的兩名村民來到章丘區紀委信訪室,實名舉報村里的種糧大戶高波通過村主任張呈鋼虛報冒領小麥直補款的問題。

  “村民的實名舉報,反映問題又十分具體,所以我們覺得這個問題線索可查性非常強。”章丘區紀委第一紀檢監察室副主任焦儒信和同事們研究過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明察暗訪、正面接觸,多種方法都用上后,張呈鋼終于承認了自己的問題。”焦儒信說。最終,張呈鋼因為貪污種糧大戶補貼款2.4萬元,貪污小麥直補款3500元等其他問題,被章丘區紀委給予開除黨籍處分,貪污所得2.75萬元,已經收繳并上繳國庫。

  在追究張呈鋼違紀問題的同時,章丘區紀委經過研究,對張呈鋼違紀問題進行一案雙查,并對辛寨鎮有關領導干部進行問責。經區紀委常委會研究決定,給予農委副主任兼任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曹公琦黨內警告處分,給予包村干部顏景祥誡勉談話處理,辛寨鎮黨委對分管領導王平、劉秀昌進行通報批評。

  調查一個村主任的“微腐敗”,牽出了一串背后的問題。這種“微腐敗”現象,在濟南的基層還有不少。雖然村里能夠經手的資金數額并不大,但是腐敗的花樣卻十分繁多,其中“雁過拔毛”式的“微腐敗”最為多見。

  今年4月份,濟南通報了發生在平陰縣、濟陽縣的9起“微腐敗”案件,這里面有把村集體收入用于個人家庭生活支出的,有冒領小麥補償款的,有侵占村集體承包費的,還有虛報補助款翻蓋個人房屋的。涉及金額多的一筆十幾萬,少的只有1500元。

  對于這些花樣繁多的“微腐敗”,濟南堅決“亮劍”。“嚴肅整治和查處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盯緊重點部位和重點人員,突出加強對扶貧領域問題的整治,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濟南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程德智表示。

  為獲得問題線索主動到村里“下訪”

  獲得有效線索,就相當于抓住了“微腐敗”的尾巴,這些線索從何而來?張呈鋼的這起案件線索從紀委信訪室得來,這是線索最常見的來源之一。而信訪現在已不僅僅是在家被動等著村民來反映問題了,走出去找線索,讓問題的發現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村頭廣場上,擺一排長桌,長桌兩側坐的是干部和上訪的群眾。干部直接到村頭聽群眾反映問題,這種模式在濟南被稱為“流動信訪大廳”。村民不用跑腿就能反映問題,而紀委在及時匯集問題之后,還可以就地化解矛盾。流動信訪大廳設立5年來,僅一個區就流動接訪125次,接訪群眾764人次,解決實際問題928個。

  除了這種創新手段,傳統的來信、來訪、電話、網絡、短信“五位一體”信訪舉報平臺,效果依然明顯。此外,報紙、電視、12345市民熱線、泉城清風微信平臺等也都成為了紀委的“線索庫”。

  線索的搜集也是有規律的,盯緊了民生熱點難點問題,效果會更好。“從去年以來,我們重點對土地出讓、財政專項資金、惠民工程這些領域進行了排查。”濟南市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副處級檢查員王濱表示,重點關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鎮街干部、基層站所工作人員,通過這些排查,集中發現和督促解決了一批虛報冒領、優親厚友、截留私分等突出問題。今年前六個月,僅濟南市紀委向縣區和濟南市高新區交辦的問題線索就有106條。

  “村里比三年前變了個樣”

  “露頭就打、刨樹挖根、寸步不讓”,說起濟南對于“微腐敗”的態度,濟南市紀委常務副書記趙玉海用了這三個詞。今年的前六個月,濟南全市先后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249起,處理了322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243人。“我們就是要傳達出‘越往后執紀越嚴’的信號”。

  這種信號提醒了不少村干部,從而帶來的是村里面貌的改變。“我們村就跟三年前完全不一樣了。”章丘區明水街道辦事處湛汪村村民孟令明說。

  “以前哪個村領導一年光吃喝不得吃個一兩萬的,現在誰也不敢了。”孟令明說,“現在人們都知道,吃了喝了以后,紀委來翻出單子一看,誰都跑不了。”

  執紀越來越嚴,村務也變得越來越透明。孟令明從村委借出了三份蓋著公章的會議紀要,參會人員是湛汪村兩委辦公室工作人員、全體黨員,商量的是徹底清欠土地租賃費問題、發放村民福利補充意見等問題,參加人員和表決意見要逐一簽字并且摁手印。“現在我們村里,燈也亮了,路也好了。以前村里的賬目從來都見不到,現在每個月不到15號,賬目早早地就貼在公開欄了。”

  對于村民而言,大“老虎”的貪腐距離很遠,但是身邊小“蒼蠅”的貪腐卻能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如果任由這些小“蒼蠅”的“微腐敗”發展,還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微腐敗背后隱藏的是直接腐敗的跟進,是欲壑難填的開端,是腐蝕墮落的溫床。管住今天的一只小‘蒼蠅’,既可能消滅一只明天的大‘老虎’,更能保一方百姓、贏一方人心。”濟南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程德智說。

  村干部集體參加農廉考試

  出現了腐敗再嚴查畢竟是事后的補救手段,真正防止微腐敗,得從根上入手。“這就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制度。”趙玉海說。

  制度的健全首先從濟南市紀委開始。“我們建立起了更加健全的推進機制,使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局委機關各廳部室形成工作合力”,濟南市紀委副書記范立山表示,濟南市紀委在10個縣區和濟南高新區各選擇一個信訪舉報數量比較集中、問題比較復雜、反映比較強烈的鎮(街道)作為工作重點,集中力量,直查快辦,確保查處一批重點案件,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日常協調,拓展問題線索發現渠道。信訪室負責人對信訪舉報受理、轉辦情況進行匯總。“通過明確委局機關有關部室的工作職責,也是在動員大家圍繞共同目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無縫對接,同頻共振。”

  既然是要解決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制度的健全也必然要延伸到基層。去年7月,濟南的一群年齡參差不齊的“考生”進行了一場集中考試,他們中有頭發斑白的老人,有身體健壯的中年人,還有為數不少的農村婦女。他們所考的內容是“兩委”干部農廉“1+7”工作專題測試。“也就是廉政教育、村權運行、‘三資’管理、‘三務’公開、便民服務、紀檢組織建設、監督制約等7項工作機制”,濟南市紀委常委滿斌說,像這樣的考試,還會不定期地舉行。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程德智表示,濟南先后出臺了《農村干部違反廉潔履職若干規定責任追究辦法》等文件,落實“一案雙查”。“綜合運用批評教育、誡勉談話、通報批評、組織處理、紀律處分等多種方式,既追究主體責任又追究監督責任,既追究領導責任又追究黨組織的責任”。今年前6個月,全市實施問責493起,問責黨組織441個,問責黨員領導干部180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34人。

  (據新銳大眾、齊魯晚報綜合報道)

   [編輯: 張珍珍]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