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9月12日消息 今天,記者從新聞發布會獲悉,青島市《關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實施意見》(青政辦發[2017]30號)(以下簡稱《意見》)于近日正式對外發布。會上,市農委相關領導就《意見》進行了解讀,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意見》對于指導農民增收有重要指導作用。
新聞發布會
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工作,始終將其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來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著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2017年上半年青島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288元,居全省首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726元、比全省高3772元。
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玉米等主要糧食價格低迷,技能水平較低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難度加大,支撐農民增收的傳統動力逐漸減弱,對農民持續增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巨大挑戰,迫切需要拓寬新渠道、挖掘新潛力、培育新動能。為此,市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實施意見》。
針對當前形勢,對標寧波等發達城市,《意見》提出了促進農民增收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明確農業提質增效強基礎、農民就業創業拓渠道、農村改革賦權增活力、農村社會保障固基本的總體要求,提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力爭率先實現翻番計劃,到2021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2:1。
第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半年家庭經營凈收入達到4829元、占39.3%,較去年同期增加320元。保持家庭經營經營性收入持續增長,關鍵在于培育新的增長點。為此,《意見》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通過農業與二、三產業相加、相乘,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可以使農民通過農業生產獲得一份收入,通過農產品加工獲得一份產品升值收入,通過休閑農業、觀光采摘等再獲得一份旅游收入。從近幾年發展來看,“新六產”已經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引擎。2016年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達到140多億元,農民人均2000多元。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00多億元,僅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就有20多萬人,通過訂單生產、合作分配、地租支付、務工支付等方式帶動農民增收167億元,是農民外出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使“新六產”挑起農民增收的大梁。一是通過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拓寬增收渠道。二是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健全完善生產、流通、加工環節的利益分配機制。三是通過發展電子商務,解決好農產品產銷銜接問題。力爭到2021年,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總收入達到20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農村電子商務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同時,要穩定農民增收基礎,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200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70萬畝,加快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奠定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通過打造綠色品牌農業,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00個、“三品一標”1000個,整體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品質,做到優質優價,使農民從價格上漲、產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實惠。
第二,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大頭。對我市農民增收的貢獻最大,上半年工資性收入7299元、占總數的59.4%,較去年增長541元,對增收的貢獻率達到60.9%。針對農民轉移就業難度加大的現狀,《意見》從三個方面提出,支持農民就業創業,引導農民由“打工潮”向“創業潮”轉變。在支持農民創業創新方面,著眼于提高農民創業成功率,提出建立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創業項目開發制度,對農民返鄉創業,實行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對從事個體經營、創辦企業、開設“網店”的,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使想創業的農民能夠干得起來、干得下去。在拓寬農民轉移就業渠道方面,《意見》提出對經工商登記注冊從事電子商務的農民工,給予相關稅費減免。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農村低保家庭和沒有勞動力外出就業的家庭,開展“1對1”就業援助。在農民教育培訓方面,《意見》提出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制度,對具有一定創業能力的,通過培訓提高就業創業本領。到2021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以上。同時,將進一步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優化農民就業創業外部環境。
第三,深化農村產權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財產性凈收入和轉移性凈收入在我市農民收入構成中比重最低,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也最小,上半年財產凈收入133元、占總數的1.1%,轉移凈收入27元、占0.2%。可以說,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是我市農民增收的最大短板,也將是我市農民增收的最大潛力所在。
為此,《意見》以補齊農民增收的最大短板為主攻方向,著力構建多點發力、多極增長的農民增收新格局,加快農民增收步伐。對財產性收入,重點在確權賦能上下功夫,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讓農民共享農村改革發展成果。《意見》提出要按照“確權、賦能、搞活”的思路,全面深化農村產權改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各項財產權益。一是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清產核資任務,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通過把村集體的資產確權到戶,實現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權利,讓農民成為股民,提高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受益程度。二是穩妥推進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留用地制度,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安置問題,使集體組織及其成員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三是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鼓勵和引導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獲得財產性收入。四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鼓勵通過資源開發利用、統一提供服務、物業管理、混合經營、異地置業等多種形式,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和分紅能力。
第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意見》提出要完善“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收入再分配解決農民群眾的“后顧之憂”,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農村養老方面,重點是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逐步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全部納入企業職工社會保險范圍。在農村醫療方面,重點是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和個人繳費標準及受益水平。到2021年,政策范圍內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75%左右,農民個人實際醫療費用負擔控制在30%以下。在農村救助方面,重點是加大臨時救助投入,提高救助標準,構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大救助、大扶貧格局。
第五,建立農民持續增長保障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建立健全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是關鍵。《意見》提出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健全完善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支持體系。重點是完善三大政策。一是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支持力度,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支持經濟薄弱村建立股權扶貧和收益分享機制,促進村集體增收、農戶受益。二是完善農村金融政策,加快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到2021年,主要種植作物保險承保覆蓋率保持在80%以上。三是完善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防止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給農民增收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從財稅、信貸、保險、用地、項目、電信等方面,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發揮新型經營主體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民增收。
市農委將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積極推動政策和措施落實,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做出更大的貢獻。
記者 梁湘 實習生 李陽
[編輯: 王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