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買東西不劃算,不如找人一起拼個單。”最近,一種以“拼購”為特色的網上購物模式興起,在“撿便宜”的心理作用下,使得這類電商平臺迅速聚攏大量人氣,但質疑聲從未停止,這種電商運營模式究竟能走多遠?
齊魯晚報記者 馬云云 任磊磊
網購拼單獼猴桃 價格便宜三成 “拼多多,拼多多,我和你拼多多,來一起一起拼多多……”最近,濟南市民李先生發現,自己6歲的女兒沒事就會哼唱這首廣告歌曲,因為這個廣告插播在孩子愛看的節目中間,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讓李先生得以知道這個電商平臺。據悉,拼多多是一款社交電商平臺,其最大的特點是通過與他人拼團,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商品。其定位為“社交電商”,就是“社交+電商”,把娛樂社交融入電商運營。這有點類似于線下的團購,但因為商品品類多、活動多,吸引了不少用戶。
5日下午,濟南市民方女士點開手機上的拼多多APP,她想給孩子拼一單獼猴桃。一款產地直發的獼猴桃原價39元,單獨購買的話22 . 9元,拼單的話則只要15 . 9元。當時,正好有一位名為“李某”的網友發起了一個拼單,她加入后拼單成功,支付了15 . 9元后,商家準備為其發貨。幾個月前,方女士通過朋友在微信上發來的鏈接,得知這種拼團電商,拼過幾次水果后,她感覺不錯,“價格不高,而且能買到南方水果,芒果、百香果之類的經常團,一旦出現問題,一般也能及時解決。”
記者調查發現,使用類似拼購平臺的用戶以年輕人為主,許多二十來歲的女孩經常拼零食等物品。剛畢業的大學生小徐說:“這些東西不貴,也不用講究品牌,吃著開心就行。”有時候,為了拼一樣東西,她會發動同學一起拼,這樣既能買到便宜的東西,還挺有樂趣。
拼來的零食質量差 有的沒吃就扔了 但一路走來,類似的拼購平臺也收到了不少來自消費者的投訴。小尹是一名90后,前段時間,她在拼多多上看到一個活動,以遠低于市場價的價格購得辣條等一批零食,但寄到家的產品讓她很失望:“質量不是很好,有一部分后來也沒吃。”小尹說。而在網絡上,對拼來商品不滿意的帖子也并不鮮見。
濟南市民小楊則發現了拼購平臺的另一個問題:有時拼單并非真正便宜。一次,小楊在拼多多上看上了一款某品牌掛燙機,標注的原價是500多元,如果單獨購買的話是200元,如果拼單,則只便宜1元錢,為199元。小楊多了個心眼,又跑到天貓和京東上逛了一圈,發現199元在這兩家平臺一樣能買到這款掛燙機。他給客服咨詢能否再便宜些,對方表示不能了。最終他選擇了一家大型電商平臺,“同等價位的情況下,還是覺得大的電商平臺更放心一些。”
記者體驗發現,網易考拉海購拼團活動中,有些產品拼完后價格確實比較低,比如一條嬰兒褲子單獨購買79元,拼團后49 . 9元,相當于打了6 . 3折。但也有些商品降低幅度很小,一款零食被放置在“特價甩賣”中,但參團與單獨購買僅差2元,這種甩賣難免會讓人感覺“失望”。
低價拼單背后是為擴大用戶量 除了這些,不少拼購平臺還經常推出超低價甚至免費拼單活動,但因成功率低而引發了大量的質疑聲。8月底,沒下載過拼購APP的馮女士在微信上收到妹妹發來的拼單鏈接—— — 在拼多多上,0元就能購得一款價值三千余元的雙卡雙待手機,但需要10人拼單。馮女士狐疑了一下,但仍想幫妹妹一下,就在點擊進入后拼了單。也就是在此過程中,馮女士點擊關注了拼多多的公眾號,還填寫了地址等個人信息。
當晚拼單成功,參與的都是妹妹的親朋好友,馮女士以為既然成功,應該起碼有一個人能獲得手機。但三天后,她的公眾號收到中獎結果通知,但要“到APP中領取獎品”,點開后就是拼多多APP的下載地址。這時她覺得這大概只是一種推銷手段,并沒有放在心上。
馮女士收到的中獎提示,要求下載APP領取獎品。
后來,妹妹告訴她,這單的“幸運兒”是一個自己并不認識的人,也就不可能是拼單的10人中的一員。此時她仔細閱讀了規則:活動是從拼單成功的所有訂單中隨機選取一名使用者贈送手機。那么全國究竟有多少人拼單成功,她無從知曉,“如果有1萬人,那我被抽中的幾率就是萬分之一。”何況,她也不知道這其中是否有貓膩。
之后,馮女士自己在拼多多上參加0元搶購活動,但發給妹妹后,對方卻不能幫其“助力”,理由是妹妹已經下載過拼多多。有過類似遭遇的人有不少,采訪中有消費者反映,這種超低價甚至免費活動,參加后幾乎都是失敗,濟南市民小葉說,自己的媽媽起初經常玩這個,但是“百分之百最后都拼團不成功退款了,現在也不玩了”。
這些都讓馮女士覺得,拼購平臺所謂的超低價甚至0元購活動,只是通過幾何式擴散進而擴大用戶量的手段。也有人擔心,參加這種活動,要付出的代價是泄露大量用戶信息。
從商家的角度而言,為做推廣推出低價商品似乎無可厚非,與實體店搞大甩賣的促銷手段類似。網易考拉海購的“拼團”單元,為吸引新用戶,設置了新人專享商品,其中不乏標價為1元的商品。鏈接中明確表示僅限新用戶參團,并鼓勵大家開團后邀請新朋友參團。
但不少消費者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在意的是價格、品質和購物體驗,如果是白折騰一通,到頭來只能失去對APP的信任,也就不會在這里消費。”馮女士說。
業內聲音
切勿犧牲口碑“野蠻擴張” “我買網”移動互聯網新興業務事業群經理李添翼認為,這幾年,電商社交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拼團是電商領域還未被完全開掘的市場,業界對其前景比較樂觀。
拼購模式的誕生是基于手機社交軟件的普及。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指出,拼購的方式并不是一種創新,但豐富了電商的零售模式,商家推出拼購的初衷,其實是為了給平臺“引流”。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一種購物方式。其抓住了社交軟件人們的社交圈,從而鼓勵大家發動社交人群為平臺拉人氣。超低價商品是其中的一個誘餌。但是,這類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以超低價格“引流”的做法并不長久,只能是一種短期行為,時間長了,平臺自身局限性和用戶不信任感問題就日益凸顯出來。
朱丹蓬提醒說,拼購平臺不能盲目做大,尤其是不能以犧牲“口碑”為代價來“拔苗助長”。因為電商消費者最重視的就是消費體驗,一旦消費體驗持續惡化,用戶的留存與復購率將會持續降低,并形成惡性循環,這樣靠社交建立起來的引流機制,反而適得其反。因此,對于行業來說,拼購是電商紅利消失后,以社交切入挖掘出來的新一輪流量紅利,但過度盲目的開采,恐將拖累行業的良性發展。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