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深圳市元一國學研究中心和寶安城市學院聯合舉辦的“鳳凰國學堂”第二場講座在深圳市寶安區開講,著名學者樓宇烈為大眾帶來以“中國復興與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為主題的精彩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國的復興和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其實復興,我想最根本的落腳點就是文化的復興。因為文化本來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創造凝聚起了精神的、物質的各個方面的人類的成果,所以我們每個文化又都有它自己的傳統和特色,只有堅持了這樣一種文化的特色,才能夠使得這個國家傳承下來,振興起來。
文字使得中國文化幾千年綿延不斷
我們經常講世界上有幾大文明古國,有幾大古文明的文化圈,其中特別提到我們中國的文明,中國的文化從來沒有中斷過。其他的文明都出現過斷裂,只有中國文明它綿延幾千年了,沒有中斷過。所以這句話我經常講,我們要分析的來認識它,從一個方面來講,五千年的文明延續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們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多少也出現過一些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文化斷裂的現象。其中,尤其是近百年來,應該說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比較長的一個斷裂,所以我們今天要讓我們重新振興中國,那么我想連接起這樣的文化傳統就是一個最重要的任務。
我剛才講了從一個角度來講我們沒有斷裂過,這中間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的文字,我們的文字大家都知道,是建立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之上,這種文字延續下來而且不斷的歸納法,秦始皇是第一個開始,當時六國的文字給他統一起來,就把戰國時期各國的不同的寫法的文字把它相應的統一起來,這就是秦朝的小篆。到了漢代有了隸書,進一步的簡化,到了唐朝有楷書,更規范化一些。一直用形象為主來作為一個文化表達交流傳承的載體,所以中國的文字具有形、音、意三個要素,我想西方的文字發展到后來只有音和意,沒有形,而我們有了這個形,就把我們古往今來的文化都貫通起來了,盡管古人怎么讀這個字我不一定知道,但是我今天看到這個字我就會明白他的意思,不光把時間,古往今來構成起來了,而且把空間,各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所使用的不同方言也貫通起來了。
我們中國各地方的方言不下數百種,很多地方的方言大家互相聽不懂,但是沒有關系啊,我們把文字一寫出來都知道了,所以中國的文字是使得中國文化幾千年綿延不斷,從這個意義上講確實可以講沒有中斷過,我們看得明白我們古人寫下來的東西,用書寫記錄下來的我們的文化。
用西方話語系統解構中國傳統文化很可怕
用西方的話語系統解構中國的傳統文化,把中國文化的精神給解構掉了,這是最可怕的。我剛才又講了,我們文化也出現過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斷裂,特別是近代以來,不講遠的,從新文化運動開始,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開始,到現在已經102年了。那么新文化運動實際上也給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反思。想要從文化的觀念中間去找到中國走向近代發展的障礙根源在什么地方。其中當然首先就會針對我們傳統文化中,決定我們社會制度構建,人際倫理關系構建,以及在我們日常言行舉止規范方面的要求,就這些東西從哪兒來呢,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講,這些方面最主要的以儒家的理念建立起來的。所以當時人們就覺得我們要破除人們對于君主專制制度,以家天下為國天下這樣一種理念,必須清算儒家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禮樂制度,批判儒家中華血緣觀念,這就徹底打倒孔家店,批判儒家通過儒教來讓人們遵守這樣的社會制度,遵守這樣一種倫理關系,以及言行舉止的規范。所以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當時喊出了一個口號叫“吃人的禮教”,禮教是吃人的,這點魯迅先生在他的文字中寫得很清楚。一部二十四史,兩千多年的歷史,結果就落到“吃人”兩個字上面,當然對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留戀了,再留戀要吃你了,也可以說讓人們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開始發生了一種徹底的批判。
到了30年代,一位教授明確提出來了,中國文化要全盤西化,不僅哲學、宗教、科學,而且連我們平時的衣食住行等等都要全盤西化,那這個口號提出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當時就有十位教授發表了一個中國保衛文化宣言,認為我們不能夠拋棄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更不能認為自己的文化是一無是處,一無所有,我們還是有很豐厚、很深刻的傳統文化,我們的文化對世界也是有貢獻的。但是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就是走了一條全盤西化的道路,所以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基本上是越來越淡化,除了正面的否定之外,很多東西是正面的否定,甚至于以偏概全的徹底否定,其實最典型的就是禮教,禮教有沒有吃人的一面呢?當然有吃人的一面,哪一種文化只有好的一面,沒有壞的一面啊?但是你站在維持我們幾千年的社會,它沒有作用嗎?我們不能以一個“吃人”就把它徹底的否定了,還有養人的一面呢,育人的一面呢,維護人際和諧的一面呢,我們怎么不去考慮呢?
我覺得更嚴重的對于我們傳統文化的沖擊,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的變化,所謂思維方式的變化,就是我們采用了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從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里面,我們又采用了西方的話語系統,來研究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解說我們的傳統文化,所以基于這樣的研究和闡釋不是發展了中國文化,而是解構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把中國文化的精神給解構掉了,這是最可怕的,這也是最難來匯聚起來的。如果你能理解《禮記》里面的一句話,你大概就能夠理解中國的文化了。《禮記》中有那么一句話,“愛而知其惡”,愛還要知道它里面還有不好的,“憎而知其善”,憎,你憎恨得要命,但你要知道他里面還有好的。如果我們能夠真正體會了把握了,我想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上面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我們不會愛就愛到底,恨就恨到底,愛得我什么也不管,再壞我也看不到,憎恨就看不到一點點好。中國文化就是要這樣辯證的來看待問題。
中國文化強調人怎么認識和管理自己
中國文化中強調人怎么認識自己,怎么管理自己,人怎么講認識自己,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很多的學問都這樣的。我們正面的否定了我們可以來探討,有些理論還值得我們今天重視的,可是我們思維方式變化了,問題的方式一樣了,這很難扭轉了。更重要的是我們丟失了我們自己文化的根本精神,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根本精神是什么?應該向內看,可是我們現在都是向外看,所以我剛才講到的,我們對我們的世界,我們就看我們這個世界,那么在西方宗教文化里面,他看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是看這個世界之外的有什么力量在上面。以至于像牛頓這樣的科學家,他也要去探求一個外力,他發現這個世界,人怎么那么神奇,那么和諧,結構那么嚴密,就不相信世界自己能夠形成自我的系統,他就要去想,他想來想去一定要有個外力的推動力,所以一直在思考推動力,就是外力。中國文化想了什么問題,就是我們自我的運轉,自我調節,自我的平衡,自我完善自我運轉的,是一個內力,不是一個外力。
所以在中國文化中可以看到我們的現實世界是自我完善的,自我運轉的,生生不息的,但是在這里面生存萬物當中,也有一個最為根本的一個物就是人,所以在天地萬物中,人為貴,所以在中國萬物中,把天地人放在一起來看的。人可以跟天地并列。所以天有其時生萬物,地有其材養萬物,人有其志管理萬物,人在天地之中。因為我們不是講外面去追求一個管理者,主宰者,我們就在這個空間里面來尋找,那就是人,人就是最貴的,人就是天地萬物界的管理者。那么人要認識自己,你在天地中你怎么樣來認識自己。所以西方文化圍繞著神來展開,怎么樣去聽從神,服從神,中國文化中強調人怎么認識自己,怎么管理自己,人怎么講認識自己,這個非常重要。
《尚書》里面有一句話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征,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句話可以說是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特點,惟德是輔,皇天上帝這里面的概念就是指我們的祖宗,中國文化里面有祖宗崇拜,皇天上帝就是我們的祖宗,我們不會因為你跟我怎么樣親我就關照你,我就幫助你,不是的,根本就是看你這個德行如何,你德行好了,他才會來幫助你,你德行不好怎么幫助你。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只有你德行好了,天時地利人和,這些條件才能夠具備,德行不好,人首先就不和,人不和還有地利嗎,還有天時嗎,沒有了。最根本的是人自我的提升,自我德行的一個提升。所以這句話說明了中國文化是以人為本,人要靠自己來管理好自己,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的主體性,獨立性。
所以剛才講的中國文化里面沒有西方文化的造物主的概念,中國人是靠自己。這個在儒家文化里面體現得特別突出。那么道家文化里面呢?也一樣,道家文化里面也是強調人只有自己回歸自己的真性,才能夠成為神仙。所謂神仙者,保性命之真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要從外面重新找回來。所以道家養生有一句話非常重要: “去其所本無,復其所固有”,這是養生的秘訣,養生的根本。“去其所本無”去掉我們人本來就沒有的,“復其所固有”,恢復本來所固有的,這就是我剛才所講的保性命之真。
佛教傳到中國來以后,它被中國佛教所強調出來的是什么,也是你的心,要恢復你那種清凈的本心,要認識你自性本來是清凈的,就是由于外在的各種各樣的干擾,讓你失去了這樣一個清凈的本心,所以你才有這樣的煩惱,那樣的煩惱。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所以佛教也不是祈求佛、菩薩來保佑自己,而是開啟自己的智慧,認識到世界的本質,生命的本質,然后能夠回歸本來清凈的本性,能夠放下。
中國文化是充滿著人文精神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充滿著人文精神的文化,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為本。所以在中國文化中,都是圍繞著人來展開的,我們常常講中國文化是充滿著人文精神的文化,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為本。那么我們看問題都是從人的角度來看,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為根本的,這才叫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這個詞從哪兒來的?從《周易》里面來的,《賁卦彖傳》里面有那么一句話,就是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所以這個人文是跟天文相對的,天文是指天所呈現的樣式,是剛柔交錯或者是陰陽剛柔這樣的變化,就是天文。人文呢?人文就是文明以止,文明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文明,文明是針對野蠻來講文明,用文明讓我們站在這個地方,文明以止,這就是人文也。文明本身就是文飾的意思,裝飾的意思,與文明相對的野蠻來講,人不要像動物那樣,人就是應該要裝飾一下,才像個人。那么中國用什么來裝飾呢?禮樂文明。我們通過禮樂的教化,讓我們懂得怎么樣來做個人,這個止就是讓我們懂得怎么來做人的道理。所以文明以止就是通過禮樂的教化讓我們每個人都懂得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身份,然后按照自己的身份去盡自己的職責,去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能胡來,所以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認識人自己,按照人自己的社會身份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去盡自己該盡的職責。一個社會,如果大家都不能夠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的話,不盡自己的職責的話,這個社會能有序嗎,能和諧嗎?這就是禮教的作用。
禮教重在人人認識自己規范自己
禮教里面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讓我們每個人能夠自覺來認識自己,來規范自己,這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禮教里面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讓我們每個人能夠自覺來認識自己,來規范自己,這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我們把這些東西都否了,我們什么都沒了,沒有自覺性,而且這個禮里面告訴我們不能忘本。剛才講到了,天地者,生之本,我們不能忘天地,先祖者,類之本,我們不能忘祖先啊,那禮里面還有一個重要的本不能忘,君師者,治之本,君是國家的代表,師就是老師,國家和老師的責任是什么,是告訴我們你應該怎么樣做個人,你應該怎么自己管理好自己,所以是治理自己和治理他人的根本,也不能忘了。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把這三個本當做最根本最重要的,這就是儒家的,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天地君親師。所以中國文化的根本特點就是向內的,看到人在天地萬物中的一個地位,人來自己管好自己,才能夠保持人的主體性,獨立性,人要保持這樣的獨立性,主體性,那就要管好物欲的警示,那么物欲的警示會讓我們忘掉一切,會讓我們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無限制的發展,就是讓我們人自己更快的失去自我。
我認為我們中國文化在今天,以人為本的這樣的特點,我們既要保持我們的獨立性,主體性,我們要管住我們的能動性主動性。我們如果真的能認識到,齊心一致地把中國文化的這種精神充分的發揚出來,我想對于我們今天的實際或者意義是極其巨大的,它是我們人類整個文化中間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什么我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呢,因為哪個部分我們也不可缺啊,發展我們的物質文明這方面不可缺,但是如果我們的精神文明不能跟上去的話,就像中國文化這種精神不能夠跟上去的話,那人只會越來越自我的失落。所以我們物質文明發展了,我們精神文明更需要發展,我們對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了,那么對人類自身的認識也應該更加的深入,不要把人變成一個外物的奴隸了。我們中國的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有一種禮樂文明來管理自己,來讓我們每個人從自覺上升到自律,不要失去人的主體性、獨立性,這樣一種人文精神的文化。只有歸位了這一點,我想我們中國人才重新成為禮儀之邦,不至于像今天我們很多人出的國以后,在人家的眼睛里面,這哪兒是禮儀之邦啊,是一群土豪。我們要理解中國的文化,才能夠去慢慢的來恢復我們禮儀之邦的稱號,才能力真正成為一個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