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深圳市元一國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鳳凰國學堂”第一場講座在深圳寶安區開講,著名美籍華人學者、哲學家成中英教授以“中國復興與中國文化的世界使命”為主題做了精彩演講。成中英教授從新覺醒時代講到全球化意識的發展,從歐美的崛起與走勢講到中國農業文明、中國文化的本體與價值和中國現代政經科技發展的兩個世界定位,其深入淺出的分析深深吸引了現場聽眾。
以下為成中英演講全文:
中國復興這個題目包括兩個意思:中國復興,中國文化的世界使命。中國復興包含中國文化的復興,中華民族的復興,這很重要。因為我們說中國復興,我們說叫中華復興,有時候叫中華文化復興,中華民族復興。一個國包含的多面的內涵,是一個民族的凝聚,也是一個文化精神的發揮。所以今天我們講中國復興是一個很豐富的理念。
“新覺醒時代”的中國文化
復興是一個時代的覺醒,中國的復興是中國人的文化的覺醒,中國人的自覺,以及世界對中國的一種認識。我這里特別強調是,一個時代的背景,這個時代背景就是我們今天是在一個自覺的對世界整體的認識這個過程之中,這個發展并不是偶然的,是歷史大的趨勢,是人類在世界上發展的一個大的環節,盡管這三個世紀里發生了兩次大戰,經過了各種沖突和各種矛盾。
自覺當然是要自我努力,有人快有人慢,中國人有5000年的文化基礎,可能還不止5000年。有一種深度的自覺,覺己就可以覺他,人類可以更多的走向一種知覺,先知先覺有理由、有責任來發展對社會的貢獻,能夠使全世界的人類走向自我認識,自我覺知,追求人類共同的價值,簡單的說這就是中國人世界責任文化使命。
在這個自覺過程當中,有一個轉折,我們在自覺當中產生的一種全球化的意識,這個意識是一種智慧,這個智慧由于各種族群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造成了一種利害上的認識,產生了矛盾和沖突,這中間有一個轉折,怎么樣才能夠在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命運集團的矛盾沖突之中相互定位,能夠在整體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夠走向一個公平、正義、相互合作的一種生活形態。我覺得這是全球化意識是要逐漸發展出來的,是慢慢發展出來的,是一個發展的一個動態的過程。
這當然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問題。西方文化注重使命,注重現實,注重權威,注重權利,甚至于用科學的技術來維護它的權利、既有利益。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驅動歷史進步的仍然是人類的一種共同的深度的價值理想,這個就體現在我們說的公正、正義、尊重、仁愛、誠信。從這方面就可以看到,中國特別強調的與人為善,憂患與共這樣的思想。同時在這個基礎上面我們也可以來感受到一種人的尊嚴,人的自由,人的平等。所以一方面,中國文化也是人類在最早認識到自己所追求的一種理想,我們看到的是在中國的孔墨儒學對人的認識,和西方希臘那種追求一種理想的社會是完全互通的,這表明西方在后來的發展方式和中國文明的發展方式,都有它自己的一個局限,但是在深層的底層有抑制的地方,這就看誰能把深層的價值觀發現出來,發揚出來,這是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一個歷史趨勢,所以顯示出中國古典價值。
中國的兩個定位及其意義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農業文明,農業文明和天地萬物有一種共同的回應,是一個整體主義,要考慮到人在事物中的發展。這就是中國道的開展,這個道是人在這個世界上找尋自己的方向,使它發揮潛在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認識,因為農業社會并不是一個壞的名詞,即使是工業社會,也不能忘記農業的重要,農業代表天人一致,人跟生態、人類文明跟天地的一種互動的關系。
工業文明是什么?工業文明是人要獨立創造出自己的世界,來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或者解決人的生存的問題,這個是很重要的。但不能因為工業就否定了農業。人離不開土地,人離不開大的所謂宇宙的環境,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把從我們了解天地,發揮人文的那種精神要推廣出去。
我簡單的給大家提示,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是一種宇宙思維,從我們早期的易學,易是變化,變化有豐富的內涵,變化強調一種外在、內在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動的、靜的、剛的、柔的一種相互補充相互推動產生的一種創造力量。一陰一陽產生一種所謂無限宇宙,我們叫五行的認識,這里面有幾樣力量發揮作用:一種是自然之道就是科學,一種是有圍繞著人的改善,人的提升,能夠掌握這個自然的一種內在的一種能力,來維護一個生命長遠的發展,這是道學,道家是道學的一個方向,道學是認識到天地之道,人文之道一種相互生存的關系。這樣就產生了一套可看到的諸子百家儒思道,以及其新人文。我覺得今天我們中國文化的復興,中國的復興,在文化的這個基礎上面必然會產生一種新的宇宙觀,新的科學觀,新的科技觀,新的人文觀,但是這方面更需要的是實質上的一種努力跟成就。所以我們現在是要認識西方,我們要融合西方,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要對中國文化有一個深度認識,來轉化西方的霸權主義,轉換它的這種強制性的資本主義。
中國現在有兩個定位可以這樣理解:一個是中國文化的本體與價值的世界定位。西方哲學傳統強調超越真實與變化現實的分開與對立,形成對宗教的依托,另一方面卻極為精明,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商業主義與資本主義;與之相較,中國文化注重內在與外在的差別以及兩者的合一。在內外合一的基礎上體現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
另一個是中國現代政經科技發展的世界定位,此一定位也可以看為中國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定位。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文化的再發展,定位于易學宇宙觀與古典儒道德性價值觀的再發展,因此也必須以其為支撐和動力來開發科學知識,創新科技并自主與平衡地發展經濟與金融,進而在國防、法治、教育、醫療保健與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全面性的發展與改進。參考西方中涉及道德、法律、科技與策略的運行方式與技術,積極制作體現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的真精神的運作體系。
你可以看出來,一個現代的國家,一個現代的社會,一個現代的城市,一定有一個自強的力量,一個關懷的力量,創造財富的力量,掌握技術的質量,掌握知識的能力,保護健康,維護法律,能夠使人們充分的享受服務,一種喜悅。
中國文化的自然趨勢及其意義
我們接著要談到
中國文化的自然趨勢及其意義。中華民族跟中華文化的復興我們叫中華復興,是自然的趨勢。為什么是自然的趨勢?是現在的形勢所要求,是現在人類全球化的自覺所要求,但是它仍然有很多轉折的力量,能夠帶領人類走向更好的方向。
中華復興有幾個特點,我這里特別強調,這幾個特點就是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解放了勞動力和民智,人民的智慧,人們的智力。
第一個方面,應該建立一個讓人們可以擁有自然的一種感受。因為畢竟人不能只關在城市里面,人還需要有發展的空間,能夠使這個環境很美化,優化。不能一個城市每天都在工廠里面,每個人還需要有另外一個空間,是可以散步,欣賞月亮,感受樹木的成長,看著冬天、春天、夏天、秋天這種自然環境的變化,來促使他自己自然的活力。
第二個要使經濟的活力持續的發展,不能因為一時的問題而放棄大家的努力,所以要在經濟上面更靈活的運用和更好的去發揮市場機制,才能夠使經濟變活,而不要只注重一時短暫的利益,所以經濟方面要強調一種智慧管理的作用,使經濟的活力能夠發揮出去,生產力能夠提升,持續的提升。
第三個,我們必須要強調社會跟教育的改革,今天大家強調終生學習完全是正確的路徑,中國是一直是強調人的教養,人的教育。這個教育既是社會的責任,也是個人修養的責任,這個在今天中華復興具體來講,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做到的。
第四個,因為有這個發展的一個動力,因為有權利的運用,所以有貪污的現象發生,所以反貪是很重要的,要把人性中仁者關懷的力量發揮出來,在法制節制規范的情況之下推行。這個也是中國發展的趨勢,是內部持續的穩定的建立。
第五個就是從教育、政治、文化到高度的自覺,變化持續發展的力量,這就是文化和文明的城市,了解中國文化的宇宙意義,生命意義,同時也了解和西方溝通進行競合,既要競爭又要合作,這種心態,我們不自卑,也不自傲,我們不封閉但是也要有尊嚴,這是中國文化文明發展的方向,在生態、生活、生命價值上面,逐漸的能夠取得一個效果。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經濟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體,更是世界更大文化體,三體的潛力正在發揮起作為,作為文化體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前兩者的根源和能源,也是任何應該和政治社會努力和目標的基礎。中國夢絕非是空想。
所以我們強調小康,建立小康,但是這個小康成為小康是以大同世界作為基礎,康跟大同不能完全隔離開,小康里面就有大同,大同里面就有小康。所以中國小康社會的建設離不開大同世界的環境,你沒有大同世界,你這個小康怎么維持。沒有文化經濟無法真正發展,所以這個文化是走向大同的。經濟是維護一個社會物質的基礎,所以在這一個內外兼顧的政治策略里面,一個大同世界的發展就必須要求每一個地球上的國家,走向經濟發展,走向富裕自給。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見義勇為,當仁不讓
最后我們再談一下中國如何參加世界的治理,如何面臨自己的責任的問題。我留意到,習主席特別提到陽明哲學中“知行合一”的作用。這是一個人對生命智慧的一種認識,這個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所以今天我們講中國的文化是有歷史根源的,從最早的我剛剛提到易學,《易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了解到人可以自強不息,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人應該關心他人,應該有一種社群精神,應該有一種大同精神。所以這種大同精神社群精神就是人的內在的良知。
對中國來說,中國歷史上的很多問題,包括我們說的封建或者專制,這里面只代表良知受到淹沒。我們要掌握我們個人良知,我們要掌握中國文化,中國國家它的良知,它的良知就代表它的自我肯定或對世界的責任。所以每個國家都可以有這樣的一種認識,每個國家都可以參與世界的治理和世界人類生命宮體的建構。這不是指中國是個大國,但是中國有它的資源它的歷史的財富,所以要拿出來貢獻給世界。不否定其他人也可以,其他國家也可以來參與這樣的建設,這就是中國的這種開放的一種包容的精神,不是說只有我這個國家我才能夠管理,別人不可以。
尤其我們看到西方歐美文明的成功,也看到它的失敗和缺失的地方,但是我們也能夠幫助他們產生影響的力量,能夠把它帶到一個正規的一個正確的人類發展的一個共生共榮的關系,這不是只是自我,是為了共同切磋,能夠產生一種好的發展,是中國文明的責任,這是中國文明發展的內在責任,也是趕上世界的一種內在責任。所以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弘道,人有道德內涵,所以它能夠弘道,所以他能夠發揮人的作用。所以我提出16個字作為中國復興,中國文化復興,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見義勇為,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