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訊 繼網絡約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之后,“共享停車”也來了。近來,青島市多個小區試水共享停車,一些個人將專有停車位對外開放,并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進行分時出租,既增加收益,也方便他人。
8月23日,有媒體記者在青島實地采訪得知,有分享車位的青島車主倆月賺了近300元。而租車位的車主也表示,停一天15元總好過被貼一張百元的罰單,并且還可以節省每天找車位的時間成本。對于共享平臺本身而言,負責人表示雖然還未盈利,但是每天都有收益。不過,也有業界人士認為,這一新模式要想發展壯大,還需要政府和社會進行多方統籌。
“共享停車位”這樣玩:
下載APP找到共享車位 智慧停車系統做基礎 Airparking共享停車青島區負責人聶鑫,在日前接受青島本地媒體采訪時介紹了共享停車的“玩法”:個人或商業物業將車位閑置時間掛上平臺,其他車主出門前用APP預訂停車位,即到即停、即時計費,離場自動結算,費用從手機扣除。此“玩法”的分賬模式為:共享停車的收益,目前業主、物業和APP運營方分別按50%、15%和35%的比例進行分成。
聶鑫說,共享停車位打破了“信息不對稱”,提高了停車位的使用效率。據介紹,Airparking共享停車目前覆蓋廣州、武漢、青島等10個城市,目前青島地區合作停車場約20個。包括華仁·歐典商苑停車場、金海廣場、萬泉河洗浴會館、鉑金苑、盛世美邦商業網點停車場、金領世家北區、東海世家地下停車場、中海大廈以及中海國際社區一里城等,分布在市北、市南、李滄和嶗山區,收費價格從每小時2元到6元不等。
“共享停車基礎是智慧停車系統。”聶鑫稱,共享停車入駐物業前,需要安裝智能車牌識別系統、進出口道閘,做到無人值守車輛進出,還需要服務器、交換機將停車位數據、用戶結算信息上傳到云端,軟件、硬件都不可或缺。
此外,聶鑫還補充,“共享停車位的玩法現在有兩派,一派直接面向零散的終端私家車位主,做C2B2C;另一派則專注于搞定大型停車場,專做B2C。”Airparking共享停車則采用的是C2B2C模式,車位所有人分享閑置車位,公司和物業在線上分發信息,線下指引車輛,消費者預約消費。
分享車位的青島車主:
想多賺錢還得車流動起來 青島的劉先生,家住在市北區CBD商務區附近。今年6月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路過小區停車場時發現有人在安裝共享停車的標示,于是馬上下載了APP。他稱自己應該是第一批使用APP進行車位共享的業主,起初只是因為好奇,之后看到了收益,并且還方便他人。他稱,車位當時花了將近20萬元買的,每月還需要交停車管理費60元,掛在平臺上,有愿意用的就用,還可以賺錢,“每天上班之前把信息掛到平臺上,基本在上班之前,就有人預訂了。”
劉先生介紹,因為收益中業主可以拿到50%,所以現在每天差不多能賺7塊5毛錢。到現在他分享車位有2月左右,賺了近300塊錢,“這中間起碼除去了周六周日,這兩天不共享,因為不去上班,偶爾出去一下也很快會回來。”
“20天,按一天7.5元算,一個月能賺150元,不但停車管理費出來了,剩下的錢還能貼補一部分油錢。”劉先生說,自己小區附近都是商務區,基本每天都會有人租自己的車位。
劉先生還告訴記者,其實共享停車位真正想賺到錢還得靠租車位的車輛能夠流動起來,停車按每小時4元收費,進來停兩小時就是8元錢,停半小時就是2元錢,“但不意味著你停的越久,交的費用就會越高,比如早上8點把車停過來,下午5點開走,一共停了9個小時,但是并不意味著你要交36元錢。”
他介紹稱,因為每天的上限費用就是15元,這個車停了一段時間出來,別的車再進,這樣流動起來收益會更高,“當然賺一點算一點,能夠方便他人也挺好。”
用車位的車主:
停一天花15元 節省了時間成本 “并不是這樣停車有多便宜,而是相對來說是不錯的選擇。”作為用車位的車主,在青島市北區CBD商務區上班的陳先生說,早上來單位時,大家都找地方停車,每天找車位都需要很長時間,共享停車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般停不了一天,上午停3個小時,12元,停一天的話,15元。”陳先生說,共享車位可以避免違停被交警貼罰單,一個單子就上百,不光罰錢還扣分,不但費錢還麻煩。
青島的司機應該都知道,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門前是讓司機比較頭疼的路段,這里基本每天都在堵車,想找個車位更是難上加難。而醫院附近的盛世美邦小區就成了共享停車的試點區域。據了解,該小區車位屬于開發商所有,之前物業只將車位租給小區的業主,并不對外出租。出現共享停車之后,物業開始將小區的車位通過APP對外出租。
23日下午5點多,記者來到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附近,打開提前下載好的共享停車APP,出現了兩處可以停車的位置,一個是盛世美邦,再就是中海大廈。第一條顯示盛世美邦地面,距離128米,信息中標明了在婦幼醫院的哪個方向,空出多少位置,并且還標明了價格。第二條推薦的停車場距離相對遠些,有2.9千米。
在盛世美邦停車場,能夠很明顯地看到共享停車的標識。過了一會,一輛車從停車場駛出來,駕駛車輛的是車主王先生,下午2點多陪著孩子來醫院檢查。“我之前了解過共享停車,來醫院之前就想著找共享車位停車,所以提前預約了。”王先生稱,過來之后發現很多車都在醫院停車入口排隊等著進,“我省去了排隊的時間,直接開到了附近共享的停車場,車位費省不省不說,但是時間成本真的節省了不少。”
共享平臺:
每天都有收入但還未實現盈利 23日有濟南媒體記者再次采訪聶鑫,他表示因為前期投入比較大,到現在還未盈利,不過可喜的是,每天都會有收入。聶鑫表示,現在合作的小區越來越多,很多業主也已經提交了申請,正在審核當中。他表示現在進展還算可以,下一步會向山東其他城市拓展,比如濟南等城市。
聶鑫對共享停車的市場前景抱有很大的希望,“如今一二線城市停車越來越難,共享車位既能解決停車難的痛點,又可以讓閑置車位帶來收益,一舉兩得。”
不過,業內認為,共享停車的一個最大難題,在于因涉及太多的環節,企業憑借一己之力完成市場開拓較為困難,如果公共部門同步創造條件則效果更好。比如,一般居民小區停車資源的開放,關系到居民意愿和車位產權等問題,不僅要進行利益協調,更需要相關政策作出調整。
青島社科院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共享停車的實質是引入互聯網技術,對既有停車資源進行高效整合,是“互聯網+公共服務”的一種延伸。而新事物的產生則需要時間來驗證,目前,存在一些社區物業因為擔心安全問題而拒絕合作共享停車,這也能理解,而商家則需要考慮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該負責人表示,與其他共享經濟業態一樣,共享停車對公共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公共部門還需要積極推動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行、社會協同、市民受益的共享停車發展模式。
新聞延伸
全國多地力推“共享停車” 知易行難,還要邁過三道坎 近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在各自的地方停車管理條例或規定中提出,鼓勵發展“共享停車”模式,允許一些單位或個人將專有停車位對外開放,并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進行分時出租,既增加收益,也方便他人。針對停車難,“共享停車”模式應運而生,目前已有 ETCP、有位停車、車位分享等10多款與共享停車有關的APP上線。
“共享停車”的理念正在普及,但還有不少挑戰待解決。首先,協調存在較大難度。上海的指導意見也提到,全體業主共有的住宅小區開放內部停車設施,要通過業主大會決議。其次,信息化改造需要一定費用。此外,安全管理的責任也在加重。根據行業數據,在進行信息化改造并接入移動互聯網平臺后,一個停車場的車位利用率可以提高30%。但車流量的增加,也意味著安全管理責任的加重。
共享模式的出現,為緩解“停車難”提供了有益嘗試。 政府方面,各地紛紛開展的立法工作為“共享停車”提供了基礎保障。北京市交通委停車管理處處長穆屹認為,推進共享停車,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整合能力,通過建立公共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整合城市的停車資源。對停車規劃、投資、建設、驗收、運行、執法等多個環節,要做到信息摸得清、問題解決準。“這樣做的核心,是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穆屹說,停車問題錯綜復雜,涉及多部門、多利益群體。要以停車公共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為載體,做到政府引導、市場運行、市民受益,這是共享停車未來探索的方向。
濟南“共享停車”有望下半年實現 前段時間,在青島就出現了省內首批“共享車位”。所謂的共享車位,就是在自己上班外出時,將自己空閑的車位通過網絡平臺共享出去,附近有需要停車的朋友,可以通過網絡預訂您的車位,交付停車費進行使用。同樣,您去其它地方,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使用其他人分享的車位。此舉有利于車位流動起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停車難問題。同時,共享停車也相當于將自己的車位隨身攜帶,當自己外出時,將自己的車位共享出去,賺取停車費,同時出門后用賺到的停車費,使用別人的車位。今年4月份濟南兩會期間,就有消息透露濟南下半年有望實現共享停車。23日下午,記者咨詢得知,濟南的共享停車“正按程序推進中”
今年濟南兩會上,濟南市人大代表、濟南市停車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白冰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在我們這一組的座談會上,一位代表表示,愿把他們公司地下停車場晚上7點后無償拿出來給市民使用,我覺得這個舉措很好。”白冰介紹,這個工作思路與他們正打造的濟南市靜態交通管理系統類似。
白冰當時介紹,該系統鼓勵用戶把自己家的車位或在公司的車位拿出來共享。“比方說,白天你開車去上班了,家里的停車位就閑出來了,你可以通過APP將車位閑置時間掛出來。附近的人就可看到,通過手機預約該車位,這樣讓閑置的車位為你賺錢,還能解決停車難的問題。”
白冰介紹的這款車位分享APP當時市面上已存在,并且有城市已推出。城市停車難的問題,有時因為信息不對稱和資源整合不到位所致,比如許多地下停車場,只要不是有地鎖、其余閑置的車位都可用來分享。
23日下午,記者聯系濟南市停車集團,咨詢共享停車位的進展,對方人士回應稱,“正按程序推進中。”
(大眾網據山東商報、青島晚報、經濟參考報相關系列稿件綜合整理)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