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4日,《人民日報》以8個版的篇幅,推出“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山東篇”,刊發山東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成就。
本組報道多次提及青島,涉及黨建、經濟、改革等方面的亮點。以下為8個版面中的“青島元素”。
10版——關注即墨基層黨建
黨建“軟任務” 有了“硬杠杠” 今年以來,即墨市啟動鎮村班子黨建“達標工程”,將基層黨建工作劃分為52項指標,通過科學量化管理,讓黨建“軟任務”變成了“硬指標”,推動基層黨建做得更實。
“基層黨建常被視作‘軟任務’,難就難在缺乏‘標準’,搞不清抓什么、怎么抓。”即墨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楊亦武介紹,如今“達標工程”列出明確的責任清單,每項工作變得具體可考。小到繳納黨費,大到村級班子建設等都有涵蓋。
明確了基層黨建抓什么,接下來就要解決怎么抓。即墨市構建起市、鎮、社區、村基層黨建“四級聯動”工作體系。在鎮、村之間設立社區黨委,鎮街黨政班子成員擔任社區黨委書記,優秀中層干部擔任社區黨委副書記、主任,同時吸收村支書、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優秀黨員等擔任社區黨委委員。
社區黨委的成立,讓移風店鎮溝西村村民直接受益。去年該村人地不均問題突出,社區黨委成立后,工作人員扎根村莊,最終在村民全部同意的前提下,破解土地確權難題。從無地戶調整為有地戶,村民張孝學逢人便說:“社區黨委解決了俺村的人地矛盾,維護了咱農民的權益。”
社區黨委還設立便民服務中心,打通黨組織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以前辦事要跑到鎮里,來回很多次,現在服務來到家門口,溜達著去就辦完了。”藍村鎮朱家官莊村會計王海濤說。
目前,即墨全市18個鎮街共成立129個社區黨委,902名機關干部下沉到社區。(記者 劉成友)
11版——報道了膠州芹菜
昔日無人問津 今日漂洋過海 “一畦芹菜綠蔬園,葉柄多筋嫩葉鮮。”在膠州市膠西鎮宋家村的大棚里隨處可見忙碌的景象,宋宇麗正跟種植戶一起收獲芹菜。
7年前,30歲的宋宇麗放棄了自己創業10年的外貿服裝生意,重新返回家鄉,在村里跟土地打起了交道。
宋家村有著100多年種植芹菜的歷史,因緊鄰十米河,土質特殊,種出來的芹菜脆嫩味正,膳食纖維十分豐富。在宋宇麗的努力下,宋家村的芹菜參加山東名優特農產品擂臺賽,獲得了“省級特產王”的榮譽稱號,“宋家芹菜”品牌“火”了起來。
“宋家芹菜”品牌的緣起,卻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
2010年,宋家村的芹菜大豐收,可因為沒有銷路,無人問津,宋宇麗心里很不是滋味。怎么能扭轉這個局面?2010年5月,宋宇麗為村里的芹菜注冊了商標“宋家芹菜”,2011年3月,她又成立了青島鵬宇蔬菜專業合作社,聯合村里的芹菜種植戶,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
“宋家芹菜”品牌的名氣打響了,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比市面上普通芹菜七八毛一斤的價格翻了一番。
因為有過從事外貿行業的經驗,宋宇麗并不滿足于“宋家芹菜”只在國內市場流通。2013年,合作社與當地的食品加工廠合作生產即食芹菜,開始銷往國外。今年,宋宇麗還聘請專業團隊建立加工廠,專門生產用作食品添加劑的芹菜粉,“前不久剛收到了澳大利亞一份10噸的大訂單,僅這一份訂單,就能帶來50多萬元的收入。”宋宇麗說。
談到下一步的打算,宋宇麗說:“首先要守護好祖先留下的優良品種,把品牌做大做強,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再就是讓芹菜繼續 漂洋過海 ,端上更多外國人的餐桌。”
13版——聚焦青島港
青島前灣港區鳥瞰。5年來,青島港年吞吐量從4億噸跨越到5億噸。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