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食者國之寶也”。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br>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強調,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確保農產品戰略安全,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
國家智庫聚焦農產品戰略安全
“農產品戰略安全與政策供給”是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重點研究課題,本課題將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市場需求側變化,研究如何更為有效地保證有效農產品供給,提升優質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對海外農產品的依賴度,進一步完善我國農產品戰略安全的保障機制,并促進農民增收,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為更好完成這一課題,聽取政府管理部門、專家和產業界意見,新華社瞭望智庫(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于8月22日下午在新華社總社舉辦了“農產品戰略安全與政策供給”課題研討會,邀請政產學媒相關專家,共同為我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貢獻智慧。
據了解,本次課題會議由新華社瞭望智庫董事長兼總裁吳亮主持,這次課題會議獲得了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質檢總局、工信部、衛計委等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五大部委分別安排有關領導參會發言并提出相關建議。
吳亮在致辭中指出,糧食安全與農產品戰略問題一直是總書記、總理高度關注的事情。三農問題調研是新華社的老牌強項,新華社從改革開放開始每年都會對三農問題做重點的調研。本次課題會新華社以第三方的角度,為中央在農產品發展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來自部委的領導有工信部消費品司司長高延敏、衛計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張志強、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副巡視員黃修柱、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副巡視員許正斌、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調研員韓奕,他們分別就分管的領域,結合自身的工作做了有關介紹,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有關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建議。
今年年初,中央發布2017年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于農業發展內外部環境變化,明確提出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
其中,調優產品結構,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以及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等,都被視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作為國產食用油領域的行業代表,山東魯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東偉以《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 保障我國油瓶子安全》作了重點發言。他指出,魯花作為食用油行業的代表,特別是國內花生油的領軍企業,它的發展與中國億萬花生農民的增收致富、我國花生產業的健康發展及我國食用油的戰略安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公開信息顯示,山東魯花集團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擁有食用油和調味品兩大支柱產業,食用油年生產能力100萬噸,調味品年生產能力30萬噸,在全國建立了230多個銷售分公司,形成了花生從良種培育、繁育推廣,到生產加工、市場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模式。2016年,銷售收入突破230億元,經濟效益實現了連續三十年的持續增長。
與此同時,乳業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尤其在全球乳業融合不斷加深之際,中國乳業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具有至關重要作用。
“在2017年全球品牌500強當中,伊利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乳品品牌,應該說在全球化發展當中取得了一點成績”。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在代表中國乳業發言中表示,打造好品牌要以創新作為動力,中國制造要向中國創造轉變,唯有持續創新才能不斷滿足消費者更多層次的需求和更高水平的期待。
與此同時,伊利多年來以人為本,注重從科技研發。為了更好地洞察消費者需求,伊利在行業內率先打造了伊利大數據雷達平臺。該平臺覆蓋250多個數據源、有效數據量級達到全網90%以上,能夠全方位掃描、抓取、分析消費者存留于互聯網線上、線下各類場景中的海量數據,并對500多萬銷售終端、10億級消費者和數量龐大合作伙伴提供的信息進行整合與分析,實現了對消費者需求的實時洞察與精準分析,這為伊利創新研發提供了有效依據。
除此以外,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 劉兆彬,原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司長高俊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朝才,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原首席科學家、山東省花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禹山林,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營養學會理事長徐貴法,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范志紅等專家,對保障農產品的國家戰略安全做了很有價值的建議。
本次課題會議,也獲得了新華社、新京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經濟周刊、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經濟時報、第一財經日報、華夏時報、農民日報、中國食品安全報、中國食品報、新浪等多家中央主流媒體的關注。
農產品安全關系國家命脈
高延敏認為,當前國內的農產品安全現狀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方面,我國農產品數量安全基本解決,改革開放之后,雖然國內存在大豆、乳清粉等項目需要大量進口,但是國內已經基本可以保障食品供給;另一方面,農產品質量問題依舊存在,食品農產品的安全事件不斷的出現,特別是水、土污染、農藥殘留超標問題依舊存在。
許正斌對此表示贊同,他特別指出,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明顯提升,但是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影響農產品質量的外部壞境問題增多,比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
“目前小而分散的農戶在國內占主體,這個部分監管很難。”黃修柱透露,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部建立起全國性的安全保障體系。
據了解,2008年農業部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經過推動,現在各省均有農產品監管局和監管處,88%的市縣有監管處,75%的市縣有監管科,特別是鄉鎮這一級建立了監管站,農業監管體制和動物疾病防控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了。
面對當前農產品存在的諸多問題,各部委、專家、企業都提出了建議。
劉兆彬指出,為農產品的未來發展,政策方面應該有5個層面值得思考。首先,國內應大力發展農墾集團,培育中國的國際糧商;其次,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最重要抓好農業源頭,解決良種問題;第三,中國要大力發展從訂單農業到期貨農業,進一步加強農產品期貨法律、管理制度建設,這有利于把握農產品定價權;第四,建議進一步完善中國農產品的保險,進一步增強農產品的抗風險能力;第五,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首先要保證安全,一旦安全出了問題,中國農業多年努力都白費了?!睆氖称钒踩慕嵌瘸霭l,張志強就強調,農產品的營養和健康要提升,但是最重要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在中國和國際間糧食貿易、食品貿易保持暢通的情況下,不能在食品安全方面給進口商可乘之機。
高延敏也建議,推動特色食品安全加工示范區建設;加大農產品和信息化的融合力度;在食品農產品深入推動“三同”產品和“三品一標”;鼓勵優秀的食品農產品的“優價”。
許正斌從宏觀角度提出,農業需要在生產方式、技術層面、監管體系方面做全面的升級。特別是要深入推進農村三產業融合發展,保障農產品安全必須跳出農業發展而農業;另外要培育農業的新產業、新業態,比如“互聯網+”等。
“國家應該從儲糧于倉變為存糧于地、存糧于技術?!蓖醭胖赋?,國內糧食的生產確確實實要增加科學技術含量,在糧食的“主戰場”實現現代化,“非主戰場”實現市場化。
另外,有專家也提倡以消費拉動生產。
范志紅就強調,政府應該制訂政策教育和引導消費者優先選擇優質的國產品,建立各種各樣的平臺來幫助優質國產農產品做宣傳,鼓勵各個方面進行農產品相關的食品安全營養和食用知識的科普。
國產食用油自給率僅占32.2%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食用油的自給率越來越低了。
有統計表明,我國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耗量從2008年的20.7kg上升到2016年的24kg,每年都呈增長態勢。與食用植物油需求上升趨勢相反的是,中國油料油脂的總產量卻不斷減少,自給率越來越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