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網北京8月20日消息(記者公秀華)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銀行理財產品因為更穩健成為很多人的投資首選。不過,它背后的門道你知道嗎?理財產品都投向哪?保本不保本產品怎么選?在昨天(19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7年北京年會上,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說,銀行銷售的不保本又保預期收益的產品是對市場的扭曲,不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全部收益都應歸客戶所有。
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時,除了收益率,保本不保本也是最關心的問題。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說,銀行存款的特征是由銀行承擔盈虧風險,存款人享受固定收益,所以目前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已經由監管部門認定為結構性存款,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和占用資本金。此外,銀行發行的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理財產品,符合集合投資的所有特性,發行超出200份以上的產品應按公募基金管理。而不保本卻保預期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對市場的扭曲。
吳曉靈表示:“現在銀行往往在預期收益產品上有了虧損的時候,拿自己的總體利潤進行彌補;一旦這個產品超出預期收益,銀行又會把超出預期收益的那部分作為銀行的利潤計入自己的賬中,他認為因為過去有虧損的我們墊了,那么有盈利應該歸我。不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應該全部的收益都歸客戶,銀行只應該收取管理費用。”
在她看來,預期收益型產品的存在,使得銀行難以打破“只能賺不能虧”這種“剛性兌付”問題。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應新老劃斷,新發產品不能再“剛性兌付”。“我們應該統一認識,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量太大了,將近30萬億,應該把它新老劃斷,過去的可以按照別的辦法,新的產品一定不能再這樣做(剛性兌付)。”吳曉靈說。
央行副行長殷勇認為,“剛性兌付”并不能消除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它只是問題的轉移,而且“剛性兌付”還會助長人們的不理性行為。他說,“‘剛性兌付’問題應該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我認為還是要讓市場機制發揮主導的作用,要讓價格波動去提示我們的投資者和消費者投資有風險。如果我們不能打破‘剛性兌付’,那我們在金融監管上就應該更加嚴格。”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出臺的統一資管新規最大的亮點將是打破“剛性兌付”。農業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彭向東說,銀行理財產品將由預期收益型轉向凈值型產品,銀行只收取管理費或者有固定的分成,客戶逐漸適應自擔風險,“剛性兌付”的問題會慢慢隨之解決。
[編輯: 李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