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片 齊魯晚報記者 范佳
走進西藏日喀則白朗縣現代化農業科技示范園,一個忙碌的身影正俯身查看蔬菜長勢。他就是山東農業技術員張際明,堅守在白朗縣17年,讓高原大地果蔬飄香。
54歲的張際明被白朗人親切地稱為“老張”。2000年,老張帶著妻子離開了老家濟南市唐王鎮東張村,作為農業技術員隨濟南市援藏干部來到了白朗縣。
當地人喜食牛羊肉和青稞,想在青藏高原上種菜,轉變當地村民的觀念是一道難關。老張騎著自行車下鄉給農牧民做工作,常碰一鼻子灰,甚至被轟出來。
張際明在查看菜苗長勢。
老張下決心要讓農牧民們嘗到種菜的甜頭。在山東援藏干部和農業技術員的動員下,白朗縣巴扎鄉彭倉村的村支書邊巴頓珠在村里第一個種起了蔬菜大棚,收入明顯增加。在他的帶動下,村里48戶都種上了蔬菜大棚。“原來種青稞一畝地年收入也就一兩千元,如今一個蔬菜大棚年收入就能達到七八千元。”邊巴頓珠說。種菜后,他家里買上了大型農機具,村里有一半農戶也開上了小轎車。
2002年,白朗縣沖堆村的村民邊多想種小白菜,老張則建議他種南瓜、西葫蘆。老張拍著胸脯說:“聽我的,錢賠了算我的。”果然,那年西葫蘆賣到了7元/斤,邊多的西葫蘆足足賣了兩萬元,第二年他又建了四個大棚。
如今,白朗縣建起了5428座大棚,蔬菜品種達到了136個。“原來是自然的小農經濟,形不成規模性物流,我們這一批援藏干部想讓白朗的蔬菜生產進一步規模化、產業化。”濟南市援藏干部、白朗縣常務副書記黃曉廣說,下一步要將更多觀光農業的元素融入其中。
西藏珠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法人巴桑頓珠是這里走出的大學生,他上小學時,就對山東援藏干部在村里建起的蔬菜大棚感到新奇。“那時村里的蔬菜只有蘿卜、白菜、土豆這‘老三樣’。山東援藏干部給我們生活品質上帶來了革命性改變。”
巴桑頓珠感慨,山東援藏20多年,白朗的蔬菜生產也進行了近20年,如今連藏族的技術人員也能說一口流利的山東話。“現在我父母的糌粑吃得越來越少,菜吃得越來越多了。”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