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警執勤幾分鐘后汗水掛滿臉龐。
執勤歸來,大家到食堂吃簡餐。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尹彥鑫
近期,青島持續高溫,平度、萊西屢屢出現青島高溫的峰值,平度和萊西境內的濰萊、青新等高速公路上有一群穿著反光背心、戴白手套的人仍在烈日下巡邏、執勤、出任務。他們年齡對比明顯,一些穿著交警制服的人年齡在50歲上下,一些穿著協警制服的人基本是90后。他們是濰萊高速交警大隊的民警和協警,烈日下他們穿著厚厚的裝備,最多一天執勤13小時。近日,記者趕往他們位于平度的警營,與他們進行近距離接觸,了解他們高溫下的生活。
38℃高溫,一天執勤13小時 濰萊高速交警大隊是青島交警支隊下轄最北邊的一個交警大隊,他們的轄區與濰坊、煙臺兩市接壤,民警上下班至少要在路上花費3個小時,并且,這里也是夏季青島最高溫光顧的地方。
“入伏以后,氣溫節節高,我們轄區所在的平度和萊西兩市幾乎霸占島城高溫排行榜首,我們民警執勤時拿出手機,看到的氣溫往往是37℃、38℃。”濰萊高速交警大隊副大隊長王濱告訴記者,即使在這樣的高溫下,他們的民警和協警都沒有翹班,只要人不暈倒就堅持在崗位上,“夏季高溫,也是酒駕、疲勞駕駛等多種違法行為的高發期,同時也是車輛爆胎等事故的高發期,我們只有加大路查和執勤力度才能守護一方平安。”
記者了解到,由于高速交警工作地點離家較遠,他們的工作時間也與普通工作不太一樣。“我們的民警家都在市區,而我們大隊最遠的中隊離市區有近150公里,因此我們的勤務模式是兩天一個班。”王濱介紹,每個班的第一天民警都要工作13個小時。“這還是正常的執勤,不包括處理突發的交通事故。”
熱浪下反光背心不能脫 高速公路上執勤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26日,記者到濰萊高速交警大隊二中隊轄區的青新高速平度南檢查站進行體驗。記者10時許趕到時,二中隊的民警和協警們剛剛處理完一起單方交通事故,大汗淋漓地趕到收費口。
上午10時30分許,平度南檢查站的民警們正式開始對過往車輛進行檢查。“如今正處炎炎夏日,不少市民都有晚上甚至凌晨吃個野餛飩、喝扎啤的習慣,一些晚上喝過酒的司機以為睡一覺上午開車就沒事了,可是根據我們的經驗隔夜酒的威力不可忽視,因為隔夜酒造成交通事故的慘劇也會發生。”王濱向記者介紹,這也是他們為什么在上午對過往車輛進行檢查的原因。
26日上午10時30分,手機天氣軟件顯示平度的實時氣溫是33℃,記者剛從開著空調的車里出來就迎來了一股熱浪。記者發現剛剛下車的民警和協警們,頭上已經蒙上了一層汗珠。“我們民警和協警的警服外面套著厚厚的反光背心、戴著白手套,穿著長褲子和皮鞋,應該比你還熱一點。”王濱介紹,這個裝備是他們的標配,雖然厚一點、熱一點,但是為了安全的需要和警容的需要不能脫。兩分鐘后,記者發現正在對過往車輛進行檢查的交警后背已經濕透,掀開反光背心,記者發現里面的警服已經能擠出水來,而他們的臉上早已布滿汗珠。“高速上的車輛都是行駛了較長時間,發動機的溫度很高,檢查時每輛車都會在民警跟前停五六秒鐘,在汽車帶來的熱浪和近50℃的地表溫度的雙重作用下,民警兩分鐘全身就濕透了。
喜歡這身制服,再累也堅持 記者了解到,濰萊高速交警大隊共有民警和協警約100名,“協警和交警人數幾乎一樣,各50名左右,說我們高速上的工作有一半是這些協警弟兄們做的這一點都不夸張。”王濱說,民警們的年紀普遍都比較大了,中隊的民警平均年齡都要近50歲了,50歲的民警帶著20多歲的協警巡邏和出現場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協警工作辛苦,賺錢又不是很多,這些年輕的90后協警們為何會選擇這樣一份職業呢?2016年9月份成為一名交通協警的金朋木說出了自己的原因:“我是一名退伍軍人,兩年的部隊經歷讓我對制服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看到招協警我就報了名。”
26歲的金朋木進入協警隊伍后,憑著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態度得到了同事和領導的認可。“憑這股子勁,這小伙子以后到哪里都能得到認可。”中隊領導這樣評價金朋木。據介紹,濰萊高速交警大隊50名協警中有一半像金朋木一樣是退伍軍人,無一例外,這些協警都對制服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雖然協警尤其是交通協警要在高溫下大雨中執勤、出現場,比較辛苦,但是我感覺帶我們的師傅用心教我們,除了工作的技能外,還教我們處事和生活的經驗,這也讓我感到這些付出是值得的。”金朋木告訴記者。
■記者手記 “90后”已經能撐起一片天地 90后,如今20多歲的年紀,他們已經能撐起一片天地。協警,一個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職業,他們的付出也被全社會關注。在執勤崗位上,一臉嚴肅認真,在休息時也有說有笑有打鬧,這就是90后協警,他們正處在一個既成熟又年輕的年齡。
在遠離市區的高速公路上,在短暫的采訪過程中,90后協警在高溫中的一舉一動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額頭的汗珠,他們被汗水濕透的后背,他們純真的笑臉都在證明著一個事實——90后協警踏實肯干。其實,90后協警只是90后這一群體的縮影,90后正在接受磨煉,正在成長,正在破繭成蝶的路上。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