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吃海鮮喝啤酒”早已成了青島濱海生活的代名詞,每年吸引無數游客紛至沓來。近日,青島海洋領域相關功能實驗室及課題組發布了一份海洋生物數據報告,其中不少已培育推廣的海產品都已經搬上青島市民的餐桌。即日起,本報將陸續盤點這些多虧了青島專家才有的海味,探究餐盤之外的秘密。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扇貝是“海八珍”之一,生活在島城的市民,對扇貝肯定不陌生。說起扇貝,很多市民可能會想到多種扇貝的吃法:清蒸、蒜蓉、香烤、做湯……卻不一定能分辨出島城市場銷售的主要品種。7月26日,記者從青島海洋領域相關功能實驗室及課題組采訪了解到,島城市場上主要有三種扇貝,外殼顏色分別為褐色、紅色、白色,其中一種扇貝的親貝基地位于靈山灣海域,因為只有這片海域能讓種苗安全過冬。
愛吃扇貝的青島市民,首先要感謝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福綏院士。1982年,他首次從美國大西洋沿岸引進生長特快的海灣扇貝,解決了扇貝移殖后的許多生物學問題,迅速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養殖經濟貝類,并在我國形成世界上第一個海灣扇貝養殖產業。目前,海灣扇貝的養殖已成為沿海漁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他也被沿海漁民尊稱為“扇貝之父”。
在島城市場上銷售的扇貝,雖然看起來模樣差不多,其實在品種上有較大差別。目前,青島市場上的扇貝主要有海灣扇貝、櫛孔扇貝以及少量的蝦夷扇貝(也叫夏威夷貝)三個品種。
其中,海灣扇貝是外來品種,帶有褐色的貝殼,扇貝肉水分較大,口感好;櫛孔扇貝也被大家叫做青島扇貝,帶有紅色的貝殼,是青島本地海域的特產,加工扇貝干貨多用櫛孔扇貝,主要是因為其水分相對較小;而蝦夷扇貝個頭比較大,是白色的貝殼,在市場上數量較少。
如今,島城市民吃到的海灣扇貝,早已不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引進的原始品種,而是經過多年選育的新品種。由于奠基者效應和其易自交的生物學特性等原因,海灣扇貝逐漸出現生長速度減緩、存活率下降等種質退化問題,迫切需要對其進行遺傳改良。青島的科研人員經多年選育,成功培育出海灣扇貝新品種,目前已成為我國海灣扇貝的主養品種,并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帶動了北方沿海的漁業經濟發展,促進了海灣扇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山東,海灣扇貝的主養區是在煙臺萊州,而島城的靈山灣海域則是海灣扇貝的親貝基地,只有這片海域能讓海灣扇貝的種苗安全過冬,全國多個地區都會來此獲取種苗。如今,島城的海灣扇貝養殖完全能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
設計/半島視覺工作室 張懷博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