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20日,青島農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筑夢青春”實踐團于菏澤市鄆城縣潘渡鎮王屯小學開展支教活動。“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孩子們眼神中對于知識的渴望,使得隊員們的腳步更加堅定又充滿力量。
開展趣味課程,創新授課方式 第一堂課,為了讓孩子們對所學課程更加感興趣, 實踐隊采取了一種將不同學科內容相結合的特殊教課方式——朗讀課結合橡皮泥趣味課。這樣的課堂將想象變為現實,讓孩子們驚喜萬分。首先,實踐隊隊員們帶領大家學習了詩歌——《美麗的校園,我的家》。結合“我想象中的校園”主題,隊員于文杰用PPT的形式向孩子們展示并介紹了青島農業大學的特色建筑物,包括圖書館、虹子湖、牡丹園、毓秀路等。看著幻燈片上不同風格的建筑物,孩子們驚嘆不已。幻燈片放映結束后,于文杰將孩子們分成四個組,分配給每個組一定數量的橡皮泥,讓小組成員一起討論自己想象中的學校模樣,并捏造出腦海中的學校一角。其中二組成員制作了一個花園式學校,孩子們說:“他們想象中的學校是非常美麗的,隨處都是五顏六色的花朵。”孩子們內心的大學是一個五彩斑斕的夢,散發著耀眼的光亮。
隨后,實踐隊成員候麗雪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建筑知識認知課”,在課堂上,她結合建筑學的專業知識向孩子們展示了一個他們還未曾領略的世界。課程內容包括:建筑特點、世界著名建筑、建筑繪畫。為了讓孩子們更直觀地感受建筑的魅力,候麗雪采用PPT的形式向孩子們介紹歐式、中式以及徽派建筑的特點。隨后她給孩子們展示了風格迥異的世界著名建筑,并介紹了建筑與繪畫的聯系。這堂課孩子們聽的格外認真,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有著對知識的渴望,對未知事物的渴求,對美的事物的追求。鑒于年齡較小,所以他們的視野還不夠寬闊,因此,開設這種課堂的就顯得十分有意義。
實踐隊開設的趣味課程還包括手語課、音樂課、手繪明信片課、軍訓課等。隊員們結合所學專業特點,以獨具特色的教課方式增加課程趣味性,讓孩子們以一種輕松的態度主動接受知識。對于實踐隊成員而言,讓孩子們擁有廣闊的視野、全面的知識、創新的能力是他們一直努力實現的目標。
通過采訪調查,了解具體情況 19日,實踐隊隊長李揚采訪了王屯小學校長。通過采訪,實踐隊了解到王屯小學存在兩個主要問題:學校師資力量欠缺、學生普遍存在隔代管理兩大問題。王屯小學一共有600多名學生,教師共有25位,其中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有23位,中專學歷2位,平均年齡38歲,教師年齡普遍較高,對于與時俱進的知識傳授相對較少。此外,學校里共有70名留守兒童,由于父母的長期不在身邊,爺爺奶奶等老一輩便承擔起了教育孩子的責任,但是由于老一輩思想的落后,使得隔代管理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消極影響,同時對學生教育也造成很大壓力。
展示支教成果,齊放文藝匯演 文藝匯演以孩子們整齊劃一的軍訓表演拉開序幕,實踐隊開設軍訓課的目的在于增強孩子們的組織性、紀律性,以及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精彩紛呈的節目讓人目不暇接,其中,實踐隊隊員劉洋和三班學生王善喆的合唱歌曲《父親》飽含深情,感動了全場。據實踐隊的了解,孩子們與父母之間由于見面機會少或者羞于言語表達,很少有這種親情的直接顯露,因此,實踐隊成員特意安排這個節目,目的是希望能以一首歌的形式向父母傳達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感受。匯演最后,實踐隊全體成員以一首歌曲《再見》收尾,也將所有的不舍之情都融入在優美的歌聲中。
為期五天的支教時光雖短,但是卻飽含了濃濃的情誼,有歡聲笑語,也有辛酸淚水。在結束之時,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與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隊員將知識教給孩子的同時,孩子們也返給隊員們很多道理。在服務于他人的同時,自身也在得到不斷提高,這就是社會實踐的真正意義所在。
[編輯: 谷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