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2015億元;2014年,2200億元;2015年,2481億元;2016年預計2700億元”。這一組逐年遞增的數字,代表了以億元為單位的山東文化產業增加值,構成了連續上揚的曲線圖,清晰映射出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
近年來,我省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文化新型業態比重不斷上升,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在前列,文化產業投資屢創新高,文化走出去亮點頻出……齊魯大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正在加速轉變為文化生產力。
“深改”激發產業內生活力
坐擁豐厚的齊魯文化資源,山東主動作為、積極擔當,不斷激發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2014年“深改”元年以來,山東根據中央部署安排,推動文化“深改”,制定實施了《山東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為文化“深改”明晰了路徑。
目前,我省已經基本搭建起“四梁八柱”式的文化體制改革制度框架,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和文化領域行業組織建設不斷推進,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
資源充沛、高度重視、政策利好,我省文化產業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黃金期,以逆勢上揚、后發趕超的勁頭成就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速度與激情”。
數據最具說服力。從2013年到2016年,我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5億元增加到約2700億元,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實現連年增長,年均增長速度均達兩位數。其中,青島近年來文化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18.5%,高于同期市GDP增速9.3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文化產業為拉動全省經濟增長、促進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產業正逐步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是衡量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重要指標。數據顯示,我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連年增長,穩步提升,截至2015年底提升到3.94%。不僅逐漸縮小著與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差距,也昭示著:在尋求經濟轉型新動力的關鍵時刻,我省文化產業正以矯健的步伐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昂首邁進。
“抓兩頭、帶中間”
促產業提質增效
近年來文化產業逆勢上揚,首先得益于我省“抓兩頭、帶中間”的總體思路。
抓兩頭,就是要抓“大”和抓“小”:抓“大”就是要抓大企業、大項目、大平臺,打造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領軍型文化企業、大型文化產業要素平臺等;抓“小”就是實施好文化產業發展“金種子”計劃,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企業。最終形成中小微文化企業“鋪天蓋地”,大型文化企業集團“頂天立地”的市場主體架構。
文化企業、文化項目和文化園區“三大載體”建設齊頭并進。我省連續公布五批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重點文化企業、重點文化產業園區,示范引領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組建起山東出版集團、山東影視集團、齊魯傳媒集團、山東演藝集團、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等一批龍頭文化企業集團,骨干文化企業實力不斷增強。
企業強則產業興。在山東重點文化企業中,不乏“隱形冠軍”。它們在行業內已成為頂級文化企業,國內“大咖”。歌爾股份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在虛擬現實、智能可穿戴、智能音頻等智能硬件領域占據全球行業領先地位。山東華藝雕塑藝術有限公司、山東世博華創動漫傳媒有限公司等,也都是行業翹楚。
我省積極推動文化企業進入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加強企業自身“造血”功能,2011年出臺了《關于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的意見》。省文改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力爭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山東互聯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主板掛牌上市,同時加快推進山東廣電網絡有限公司、山東影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
打造文化產業發展要素平臺,推動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全省17市目標一致。濟南充分利用駐濟高校多的優勢,與山東大學等7所高校建立合作平臺。威海屆次化舉辦中韓(威海)文化創意產業合作交流會、美麗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強化產業項目對接招商。
濟南匏舍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自2015年入住山東工藝美院“金種子”計劃文化產業孵化器以來,借助孵化器和學校資源優勢,開展葫蘆工藝品研發設計,生產出茶具葫蘆、葫蘆鐘表等十幾種葫蘆工藝品。公司總經理李亞寧說,“入住孵化器后,我們從一個小作坊迅速實現了產品精細化,并逐步向高端定制和規模化生產發展。”
隨著山東“金種子”孵化器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小微文化企業得以發展壯大。截至2015年底,首批6家試點孵化器合計投入孵化空間超過8萬平方米,在孵企業619家,獲得知識產權數量93個,吸納就業人員7044人,吸引社會資金投入3780萬元,實現總產值96835萬元,輻射帶動效應初步顯現。各具特色的中小微文化企業集群,成為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文化+”蓄勢發力補產業短板
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實施“文化+”既是大勢所趨,更能補齊文化產業發展的諸多短板,拓展文化產業的廣度和深度。實施“文化+”戰略,融合是關鍵,是新常態下牽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和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子”。
怎樣“加”?“加”什么?我省各地結合本地優勢產業創新探索,打破傳統領域和板塊界限,為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文化與科技融合方興未艾。由青島廣電無線傳媒集團、山東友瀚和海爾集團聯合研發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青島市文化科技產業集群綜合公共服務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項目,日前通過驗收。
文化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肥城泰克貝斯知識服務產業運營平臺項目,以互聯網為載體,一端連接圖書館(高校),一端連接出版社,通過互聯網采集數據信息,精準有效地為出版社提供產品方向,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
文化與旅游融合特色凸顯。萊蕪挖掘本土文化資源,規劃設計的萊蕪戰役紀念館、雪野生態旅游區、房干生態旅游區、齊長城“一線五村”、棋山溫泉小鎮等,已成為省內外著名的旅游景區。臨沂充分挖掘本地書法、兵學等歷史文化資源,連續舉辦十四屆書圣文化節、八屆諸葛亮文化旅游節,形成了“春有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文化節會格局。濟寧力促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曲阜文化建設示范區,已建立了100個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庫,策劃了國學小鎮、文創小鎮、儒家文化主題公園等一批引擎項目。
文化與教育融合領先全國。山東融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文化教育用品制造,研發的3D智能互動學習資源平臺等系列教學產品,占領了全國教育市場較大份額,今年預計可實現產值2億元。
此外,文化與農業、商貿、體育、餐飲等諸多產業也不斷碰撞出耀眼火花,催生了一批融合度高、關聯性強、帶動能力強、產業鏈長的新興文化業態,在齊魯大地勁吹融合之風,廣結融合之果。
文化“走出去”亮點頻出,我省文化貿易規模、增幅均領先全國。2016年,全省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411.5億元,占全國比重為7%,同比增長23.6%。列廣東、浙江、江蘇之后,居全國第四名;貿易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3.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79.9億元,同比增長24.2%,進口31.6億元,同比增長16.6%。
抓住機遇,煥發精神,山東文化產業走出了鏗鏘有力的發展步伐,潑灑出了絢麗多姿的文化產業發展畫卷。“十三五”期間,我省將組合運用“點金術”,打開文化產業發展的“密鑰”,打造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的升級版。
評論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動力
強省建設,走在前列,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還需要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實現山東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攀登跨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必備一環。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動力。文化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影響小、附加值高、可持續發展性強,既直接奉獻于經濟增長,又對提升發展質量發揮重要作用。我省文化產業發展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強省建設的宏偉目標相比,與新舊動能轉換的要求相比,還面臨一些問題和不足,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內部結構不夠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企業競爭力不夠強,科技含量不夠高等等。進一步提升山東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就要認清結構性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的問題,緊緊抓住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機遇,在優化供給、投資拉動、深化改革、補齊短板、降本增效、轉型升級等方面精準發力,以更多高品質的文化供給釋放市場活力,優化文化產業結構,開創文化產業發展新境界。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轉變觀念是前提。文化產業有自己特殊的運行規律。文化產業兼具意識形態和經濟雙重屬性,不僅要遵循市場規律,還承擔著提高人民素養、引導文化需求的重任;文化產業更講究供給創造需求,需要更多創意、創造,需要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干前人沒干過的事。努力把對文化的理解從狹隘陳舊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就要從加快強省建設的戰略高度出發,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產業,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上思考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上明晰發展方向。以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克服“等、靠、要”思想,樹立“搶、爭、創”意識,積極主動迎接文化改革新浪潮,就一定能讓全省文化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關鍵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剖析當前文化產業發展中面臨的種種難題,究其根本,往往是體制機制障礙造成的。從全國來看,諸如電視臺、報業、網絡、演藝、影視等,誰在改革上走在了前面,誰就能開創文化發展的新局面。我省已基本搭建起“四梁八柱”式的文化體制改革制度框架,但一些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解決。進一步深化改革,就要緊緊圍繞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個目的,在深化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國有文化企業管理運行機制、推進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改革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以改革釋放文化發展潛力,激活市場活力,破解一切體制機制弊端,努力營造文化創造力競相迸發、文化創新成果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根本出路在于推進創新、強化融合。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靈魂。在傳統產業相對飽和的形勢下,對文化產業和企業來說,以新理念、新技術催生新產品、新業態,創新文化供給方式和載體,有利于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有利于把豐厚的齊魯文化資源,轉化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強大動力。文化產業融合度高、滲透力強。以“文化+”為引領,推進與科技、金融等各行各業的滲透融合,不僅能夠豐富傳統產業內涵、提升傳統產業品質、再造傳統產業鏈條,也為打造更多個性化、分眾化、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拓展了新思路。時代的發展呼喚文化產業發展新風貌。只要我們始終保持創新意識,積極主動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就一定能夠創造文化發展新優勢,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新跨越。
記者 趙琳
[編輯: 張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