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7月21日消息 2014年7月21日,位于李滄區永平路29號的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新院區啟用,同時也迎來了第一批看病的患者。三年來,以遷建為契機,三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是醫療技術水平還是服務質量,不論是門診就醫還是病房管理。7月20日上午,記者走進新三醫,聽聽醫生、護士還有患者怎么說。
醫生:先進設備爭先“上馬” 業務面更寬了
孫桂香是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也是一名“老三醫人”,對于三醫遷建前后的變化,孫主任有很深的感觸。
“以前在老院區,病區空間較狹小、取暖和空調設施不完備,到了夏天,氣溫酷熱,一些長期臥床的老年人因為天氣炎熱皮膚散熱不好,極不利于褥瘡的防護,作為醫護人員也很心疼,我們只能通過勤給予翻身、應用氣墊床等措施來防范。”提起新老院區,孫桂香最大的感受是搬遷之后醫院環境上發生了“有目共睹”的變化,“天氣炎熱,人的心情也會不自覺地煩躁,現在冬暖夏涼病人住院、就診環境舒適了,感覺醫患關系也和睦了很多”。
孫桂香告訴記者,作為科室主任,除了是專業學術的帶頭人之外,還擔負著穩定“軍心”重任。以前在老院區環境不好條件艱苦,年輕人不愿意來,即使來了也難保能夠留下來,但搬遷至新院區之后整個團隊的精氣神上去了,一大批的研究生穩扎穩打“扎根”在新三醫,人才梯隊得以很好地充實,只要大家持之以恒三醫的明天會更美好。
新醫院遷建,醫院硬件設備有了更多的“更新換代”,像呼吸科電子纖維支氣管鏡、大型肺功能儀等大型設備爭先“上馬”。“有了用起來得心應手的設備,業務面拓寬了、技術水平提高了,我們就能為患者提供技術含量更高的醫療服務,及時為患者明確診斷、精準治療,將提高醫療水平落到實處,真正為病患提供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縮短與上級醫院的差距,造福于老百姓。”孫桂香告訴記者,近年來開展數百例的電子顯微支氣管鏡檢查、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使中心型及周圍型肺部占位病變的確診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為肺癌患者早期發現、早期確診、早期治療提供了確診依據,著實提高了治療品質,讓更多的病患獲益。
護士:護理標準細化了 患者都夸我們“好”
王秋是三醫心內科的護士長,也是有著24年工作經驗的資深護士,在老院工作了21個年頭,在新院工作了3個年頭,對新老院區的變化與發展,王秋特別有發言權。
“搬遷之后,不論是病人還是醫護人員都會有一個直觀的感覺,就是三醫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很多來院就診的病人都會驚嘆新三醫的變化怎么會這么大,變得不僅僅是一座新大樓,不僅僅是環境和硬件的改善,更多的是新三醫人給患者的那份責任和親近感。”作為三醫人,王秋感覺既驕傲自豪,又“亞歷山大”,尤其是2014年圓滿完成三級醫院復評審工作,對護理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在老醫院的工作經驗和作法,新三醫細化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標準,像危重患者的管理、分級護理制度、安全輸血、安全用藥管理、護理安全等等。通過培訓,整個護理團隊的服務和理念迅速跟上,大家都鼓足了勁,順應了醫院的發展。
“現在也總有病人去了其他醫院看病后,回過頭來和我們的醫護人員說,我們的護理服務和態度讓他們很舒服。”每每此時也是王秋最欣慰的時刻,護理工作比較瑣碎,能得到患者這樣的評價,是對醫院整體的肯定。
醫院的發展,也讓王秋和她的“美小護”們受益頗多,像是醫院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在老院,都是醫生手寫醫囑,護士要轉抄,工作量大不說,還容易出現差錯。王秋告訴記者,電子病歷系統運行后,醫生直接在電腦上下醫囑,護士看得到,靜脈配置中心也可以收到信息,減少了手工勞動量還保證了用藥的安全,對患者來說來三醫就診也更加放心了。
患者:檢查更方便了
步行不到十分鐘,走著就能到醫院,對于家住升平路的矯美素來說,來三醫看病“太方便了”。矯美素是位冠心病的患者,最近天氣悶熱,她感覺到胸悶不舒服,來醫院做了檢查,檢查結果顯示,還是老毛病作祟。
“已經數不清是第幾次來看病了,但每一次這里醫生和護士都很耐心。”矯美素告訴記者,最早的老院區她也去過,要說不同,那可能就是老院區很多檢查不能做,像是核磁共振,像是有些血象檢查。“現在這個院區新上了很多設備,對于我們住在周圍的居民來說更方便了。”矯美素告訴記者。
記者 孫貼靜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