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韓金惠
7月20日上午,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法院對淘寶訴平臺售假店鋪案進行一審公開宣判,判令被告姚某賠償原告淘寶網損失人民幣10萬元,同時賠償淘寶網合理支出人民幣2萬元;駁回淘寶網其余訴訟請求。據悉,該案系全國首例公開宣判的電商平臺訴售假店鋪案。(7月20日《中國青年報》) 近兩年,阿里巴巴在打假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組建了一支2000人的專業打假隊伍,通過大數據挖掘出造假線索,為各地公安打假提供相關信息,協助警方抓獲犯罪嫌疑人。但是相比于這些行動,將售假商家告上法庭并最終獲得經濟賠償,這樣的雷霆手段對于售假商家的威懾力是空前的。
從前消費者網購到假貨,總是控訴平臺監管不力。而很多網購平臺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吸引商家,也的確存在對不法商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縱容不法商家的行為。但是電商行業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假冒偽劣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最終也會毀了網購平臺的聲譽。通過法律途徑起訴售假商家,其實也是電商平臺意識的覺醒。
對于平臺來說,狀告售假商家其實表明了自己對售假行為零容忍的態度和打擊假冒偽劣的決心,這不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電商生態,也更容易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畢竟,“每賣出一件假貨,阿里巴巴會損失5個客戶”。而對于商家來說,平臺訴諸法律的行為讓他們明白,依賴平臺一味包庇來保平安,這種僥幸心理必須收起來了。在全社會打擊假冒偽劣的大環境下,只有守法經營,才能獲得生存。
首例電商打假案的勝訴,也意味著國家打擊假冒偽劣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實現了行政執法與司法的有效銜接,鼓勵打假主體從政府向企業等多元化發展。這起案件勝訴后,我們期待更多的電商平臺能夠加入到打擊假冒偽劣的行動中來,面對售假商家不是坐等舉報,而是主動出擊。畢竟,一個企業勢單力薄,對假冒偽劣的打擊力度有限。并且,電商平臺發展太快,政府在規范引導方面的法規建設也存在滯后,致使某些電商平臺參與售假的違法成本過低,難以形成強有力的法律威懾。
當然,電商作為權利主張者將售假商家告上法庭的方式雖值得鼓勵,但這并不意味著平臺可以在假貨這件事上置身事外,網購平臺負有監管責任,也需要加強事前、事中的監管,嚴格把關,避免讓不法商家混進平臺。
平臺狀告售假商家,表明了對售假行為的零容忍態度。而本案也讓那些售假商家明白,依賴平臺一味包庇來保平安,這種僥幸心理必須收起來了。在全社會打擊假冒偽劣的大環境下,只有守法經營,才能獲得生存。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