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報道
半島都市報7月19日訊 19日,記者采訪獲悉,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功能實驗室近江牡蠣苗種繁育工作,近日順利通過了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組織的專家現場驗收。
科研人員介紹,今年春天在濱州相關河口重新發現近江牡蠣自然種群后,海洋貝類遺傳與生物技術團隊成員立即分批次開展了近江牡蠣規模化苗種繁育,并一舉獲得成功。本次近江牡蠣苗種繁育采用聚丙烯塑料片和牡蠣殼作為附著基進行采苗,苗種數量超過1000萬粒,其他批次以及其他育苗點的近江牡蠣幼蟲也陸續附著變態并進入后期培育。
濱州海域近江牡蠣苗種繁育成功,對于推動我國北方河口荒漠化治理、近海環境治理、北方近江牡蠣資源與生態環境恢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新聞
為近海環境治理
提供綠色新動能 今年春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莉研究員團隊在渤海灣山東海域發現一個近江牡蠣自然種群,這是我國黃渤海區發現的唯一的連片近江牡蠣密集分布區。
近江牡蠣為雙殼類巨蠣屬貝類,對溫度、鹽度和PH有廣泛的適應性,是河口區大型特有貝類物種,也是我國牡蠣礁形成的主體物種,因其具有超強的污染物濾除功能,被稱為海洋天然濾器。
近江牡蠣作為北方河口區特定生態位物種,是河口荒漠化修復的首選品種。有專家認為,近江牡蠣及其河口區牡蠣礁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可能為我國河口區資源環境的生態修復提供一條新途徑,為近海環境的綠色治理提供新動能。 據《濱州日報》
■鏈接
冬至到清明,蠔肉肥晶晶 牡蠣又叫海蠣子、生蠔,被譽為“海中牛奶”,和蛤蜊一樣,每當秋冬交替的季節,青島市場上海蠣子必定占據了半壁江山,青島人的餐桌上、酒桌上也必定有一盆海蠣子。吃牡蠣的最佳月份是每年的九月到來年的四月,中國有一句俗語“冬至到清明,蠔肉肥晶晶”。之所以要在冬春時節吃牡蠣,是因為牡蠣在夏季完成了產卵,進入秋季會大量進食,之前產卵引起的養分流失會得到極大的補充,所以肉質也格外鮮美。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