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實習生 楊博圓錦
越來越多地大學生們,把握著青春搏擊夢想,在學校初嘗創業滋味。中國海洋大學的自由運動健身工作室,便是一個由學生創建的創業項目,一路走來在海大已經小有名氣了。7月16日,記者采訪項目團隊了解到,這個由愛好健身運動的學生組建的團隊,從校園健身上挖掘潛力和市場,力求讓學生消費地起,創辦兩年來培訓學員已達400余名。不僅僅是帶給他人輕健身的理念,團隊成員也在創業中收獲頗豐。
學生創客瞄準校園健身 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了解到,校園“藏”多個學生創業團隊,在學校第八屆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上,六個優秀創業項目展示了創業成果,其中之一便是Positive Energy自由運動健身工作室(簡稱P·E),還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來了一場近距離的“親密接觸”。
這個創業團隊在海大已經小有名氣。據介紹,自由運動健身工作室創辦于2015年6月,是一個立足高校校園、致力于推廣健身運動文化的服務型創業團隊。項目負責人之一的海大2012級市場營銷雙修運動訓練專業的姜卓君告訴記者,在繼續學業和訓練的同時,他琢磨借助自身所長以及學校資源,在海大做一些與專業相關的事兒,便拉上幾名志同道合的高水平運動員一同,計劃向更多師生提供科學的健身、飲食指導,開始了校園輕健身的創業之路。
目前,團隊分為教師和學生市場兩個板塊,教師市場由兩個人負責,學生市場由三個人負責。訓練內容主要以輕健身為主。為了幫助學員達到比較好的訓練效果,還特意制定了硬性的指標和定期的訓練計劃。創辦兩年來,已開辦特色運動訓練營14期,培訓學員400余名。
項目主打學生消費得起 “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部分本身有健身的渴望,但校外健身場館收費高,甚至遠超他們的消費能力,輕健身恰好滿足大家的需求。不需要高端的訓練場地和器材,經培訓掌握科學的訓練方式,通過生活中成本較低的設備,也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標。”作為海大的學生創業團隊,他們的目標群體很清晰,利用自身體育訓練專業的優勢,主打學生消費得起的概念,打算將體育教育的門檻放低。
由于創業啟動資金等方面的限制,創業團隊只能從學校挖掘資源,訓練場設在嶗山校區體院館副管,團隊成員和教練都是海大在校生。創業初期也遭遇資金短缺、推廣模式單一等問題,姜卓君告訴記者,最初校園推廣的費用都是湊的,訓練中用的瑜伽墊和泡沫軸,基本都需要學員自己購買,就是這樣,他們走過了最初最艱難階段。后來申請學校的國創項目拿到2萬元資金支持,才著手買了一部分彈力帶等功能性訓練的小工具。
團隊的默契也在創業中不斷磨合。有的人因為畢業而離開團隊,有的人則因理念的不同而放棄,留下了如今幾名繼續夢想的人。五個人第一次授課收到約十名學員,到2016年9月份,創業團隊收到約30名學員,也有了團隊最大的一筆收入。
學生在創業中不斷成長 如今,創業團隊在海大小有名氣,越來越多地人加入到團隊中來,年營業額達到3到4萬的樣子。團隊成員告訴記者,錢最后還得投入到項目,結余則作為每位成員的工資,錢數不多卻讓他們覺得開心,基本不用再向父母要零花錢,但更為重要地是,這幫學生在創業中得到歷練,把正能量傳遞給了更多人。他們說,作為創業的嘗試讓成員收獲很多。創始人姜卓君兩年里先后拿下OneFit高級私人教練認證(上海)、體能訓練師認證,徐雙鳴詩也在備戰搏擊操教練證和公共營養師證,團隊每個人都在變化中慢慢成長。
談到P·E未來的發展計劃,姜卓君認為,團隊現在還在儲備期。她還在等一些愿意一起做這件事的人,最大的期待就是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姜卓君內心滿懷期望,希望團隊努力成為行業內拔尖有影響力的,希望遇到熱愛運動、樂意分享的加入者,將來打造一個成熟的、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健身體育教育藍圖,他們也在不斷地豐富著自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