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ofo、摩拜、酷騎等共享單車先后登陸青島,大大方便了市民游客出行。幾年前,同樣為了解決短途出行問題,青島西海岸新區、城陽區等地先后推出了公共自行車。在如今共享單車“炙手可熱”的情況下,公共自行車的運營情況怎樣?共享單車對其影響有多大?公共自行車又將向什么方向發展?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6月份兩萬次騎行 唐島灣公租車受影響小
西海岸新區的公共自行車基本分布在唐島灣公園周圍。下午三點鐘記者在一處固定停車點看到,該處停車點有20個鎖止器,停放的黃綠色自行車共有12輛,8輛自行車被市民游客取用。在唐島灣公園海邊的道路上,不時可以看到騎車人,其中年輕人以騎共享單車居多,年紀稍大的人“座駕”則大部分是公租車。
中國石油大學學生李洪濤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校園里很多學生已經不買自行車了,全靠共享單車代步。“當然是這種車好,手機掃碼就可以騎走,到了地方就能鎖車走人。”他說。
“我騎這個車習慣了,繞著唐島灣騎四五十分鐘,看著風景鍛煉身體,還不用花錢。”附近居民張秀本則是公共自行車的擁躉。
“雖然共享單車對我們有一些沖擊,但是得益于唐島灣是景區,公租車的騎行量還在不斷增加。去年全年的騎行量是14萬多次,今年每個月較去年同期都有增長,4月份就有23000多次騎行。現在天氣炎熱,市民騎行多在傍晚之后,騎行量基本穩定在一個月20000次。”杭州金通公共自行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薛新剛告訴記者,杭州金通2009年成立,累計協助200多個城市完成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工作。作為當年由西海岸新區旅游局引進的項目,唐島灣公租車2014年6月開始運營,目前共有23個站點,510個鎖止器,包括未投放車輛共有1000輛左右。
共享車公租車互有優劣 景區租車非法載客衰落
都是自行車,共享單車與公共自行車的區別只是無樁停車和有樁停車嗎?
薛新剛告訴記者,兩者除了停車方式不同,主要區別在于:“共享單車是企業主導,資本運作,有償經營,租用即收費;公共自行車則是以政府為主導,委托專業性團隊管理維護運營,并接受政府監管及考核。共享單車是商業行為,公共自行車是公益性民生項目。”
“不用辦卡掃碼就能租車,還車方便不受樁位限制,而且樣式新潮色彩亮麗,這些都是共享單車比我們做得好的地方。”薛新剛不避諱地說,他們最近的退卡量有所增長,尤其是供市民城區出行的城陽等地,公共自行車可能會受不小的沖擊。
有利必有弊。在薛新剛看來,公共自行車一小時內免費騎行的公益定位,統一規劃管理保證車輛秩序和質量等優點,共享單車同樣無法取代。據悉,在公共自行車發展最早也最完善的杭州,由于站點分布多,運營情況好,市民接受程度高,共享單車并沒有大量擠壓其市場,兩者目前形成了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而在北京、上海等地,共享單車隨意停放造成的道路擁堵等問題日漸突出,北京已經出臺措施加強監管,給共享單車設置“電子圍欄”。
據記者了解,從目前來看,受共享單車沖擊最大的應該是景區租車和非法載客。隨著共享單車的大量涌入,除了雙人自行車、多人自行車還能吸引少量游人,這個行業已經基本沒有活路。此外,同樣是解決短途出行,共享單車也極大地擠壓了“紅老鼠”等非法載客的生存空間。
公共自行車走向無樁化 共享單車面臨監管規范
公共自行車的公益屬性決定了它存在的必要,但不可否認,其辦卡煩瑣、還車困難一直是其痛點。
“公共自行車確實要向共享單車學習。”薛新剛介紹,他們已經推出了公共自行車的“互聯網+”解決方案,開發了自己的租車APP,同樣是用戶線上注冊開通,交押金后掃碼取車,有學習能力的市民不用再拿身份證辦卡。
還車方面,公共自行車也在走向無樁化。“總公司已經推出了樁位租車,無樁狀態還車的新模式。”薛新剛介紹,新模式將增設虛擬樁,經過改裝的公共自行車與虛擬樁進行信號交互,可在樁位附近實現狹義上的“無樁還車”。這種方式雖然不是完全的無樁還車,但是可以保證車輛停放的秩序。而這,跟北京設置“電子圍欄”的措施幾乎一致。
摩拜單車率先研發和落地部署“智能推薦停車點”,通過科技手段智能引導車輛文明有序停放;ofo下一步將推行北斗導航定位系統,采用電子圍欄的方式管理車輛……公共自行車將變得跟共享單車越來越像,而共享單車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在促使其走向“有樁”。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開始在人流密集處集中投放,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停放區。記者在地鐵3號線雙山站等地鐵站點看到,每天早晨地鐵出口處都會整齊擺放著三五十輛摩拜單車。
據悉, 5月下旬交通運輸部對外發布《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各城市要合理布局自行車交通網絡和停車設施,推進自行車道建設,規范停車點位設置,對不適宜停放的區域和路段可制定負面清單實行禁停管理,對城市重點場所應當施劃配套的自行車停車點位。據了解,青島市交通運輸委正牽頭制定我市《關于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
從有樁到無樁,從無樁到有樁,公共自行車跟共享單車正相向而行,相遇在既要便捷、又要秩序的折中點。(王 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