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時光倒轉到27年前,1990年7月,18歲的孫波正在語文高考的考場上提筆寫下了《人才與玫瑰——論如何辯證地使用人才》的作文。考場上的他沒有想到,這篇作文成了當年山東高考的滿分作文,而他也如愿考上了心儀的大學,改變了一個農村娃的命運軌跡。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孫波仍然保持著愛看書和寫作的習慣。
嗜書如命的孫波。
1990年的高考作文得了滿分 6月12日,在位于中山路2號孫波的辦公室里,古色古香的書櫥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而孫波出門時必須要在包里放一支筆和一本書,這是孫波參加工作22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筆是為了有靈感的時候,隨時記下來,然后回家再碼到電腦上。書則是利用在路上或者其他空余時間看。
孫波對1990年7月自己參加的那場高考至今記憶猶新。“記得山東省的語文卷子作文題材是《玫瑰園的花與刺》,大意是一對孿生姐妹和媽媽一起在玫瑰園里玩耍。姐姐說,不好玩,每朵花都有刺;妹妹說,很好玩,每株刺上都有一朵美麗的花。要求以此為題,寫一篇記述文,再寫一篇議論文。”
在議論文作文的立意方面,孫波突然想到了高考不久前剛讀的歷史類書籍,想到了劉邦靠韓信、張良、蕭何這幾位各有所長的大將打敗西楚霸王項羽而奪得天下。最終,孫波以《人才與玫瑰——論如何辯證地使用人才》為題,以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史實為例,論證了選人用人,用人其長,避其之短。作文最終得了滿分35分,成為當年山東的滿分作文。孫波如愿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也改變了一個農村娃的命運軌跡。
從小到大都嗜書如命 孫波出生在山東煙臺一個小山村里,父母都是農民。但五六歲的孫波,就對文字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當時,他能接觸到的課外讀物非常少。后來,七八歲的孫波在村里的類似于代銷點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摞摞的舊報紙。他沒事就待在那里,如饑似渴地翻看著。有的報紙還來不及看完就被人買去糊墻,孫波就跟到別人家里,仰著頭或趴著身子繼續(xù)看已經(jīng)被糊到墻上的報紙。而另一個在當時農村能夠接觸到文字的機會,就是看村子里的先生寫對聯(lián)。每當春節(jié)或村里有紅白喜事的時候,孫波總會搶著去家廟里給先生扯紙曬對聯(lián)。扯紙之余,遇到不識或不懂的字就會向先生求教。
上學后,孫波看書的機會漸漸多了起來。一到周末,孫波基本上都是走門串戶去同學家里淘書看。后來鎮(zhèn)上有了新華書店,孫波就去那里蹭書看。
1987年,孫波考上了鎮(zhèn)上的高中,開始了住宿生活。那年,他把《紅樓夢》一口氣讀了八遍,然后突然開悟,一下子明白了命運需要靠自己去爭取。孫波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考上大學,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至今每周都要爬格子寫隨筆 三年后,孫波參加高考,以489分的成績考進了當時的山東財政學院,當年的文科一本分數(shù)線是463分。其實,1990年那篇高考作文之所以能一鳴驚人,也跟平時的積累有直接關系。孫波說,他上高中的時候就有個習慣,喜歡自己給自己命題寫作文。
至今,孫波仍然保持著看書寫作的習慣。在他家里的床上,摞得高高的書幾乎占據(jù)了床一半的位置。在衛(wèi)生間里,孫波還專門放置了一個書架,上面放著幾本新書。這么做,就是為了只要有空閑的時間,他隨手都能讀到書。而遇到有感而發(fā)的場景和事情,孫波也會“爬格子”,幾乎保持著每周寫一篇隨筆。
而在孫波的影響和倡導下,他所在的單位還成立了讀書舍,每周都要舉辦讀書分享會。“開卷有益,希望現(xiàn)在的孩子也愛讀書,通過讀書,插上夢想的翅膀。”孫波說。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