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鴛鴦螳螂拳,可能很多人認為它是影視劇中的元素,而事實上,有著兩千七百余年歷史的鴛鴦門派,其中的兩代掌門人,現(xiàn)在都在青島。他們就是孫叢宅、孫日成父子。其中,81歲的孫叢宅習武已經(jīng)超過70年,現(xiàn)在他還在忙著編寫拳譜,“總共100多種套路,每一種套路都有七八十個動作或者100多個動作組成。”目前,他已經(jīng)編寫了9年,總共50多種套路,“每一種套路都是有文字有動作圖,都是我用毛筆寫成畫就。”
9歲習武,精通十八般兵刃 孫叢宅生于1936年,籍貫平度,現(xiàn)居住在珠海路街道東海中路社區(qū)。說到自己與鴛鴦螳螂拳的淵源,孫叢宅的思緒一下子拉到了小時候,“9歲時我投奔哥哥來到青島,因為從小體弱多病,在哥哥朋友的引薦下,有幸拜鴛鴦螳螂拳第三代傳承人毛麗泉為師。”當時的考慮是習武可以強身健體,但沒想到這一練,就是七十多年。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鴛鴦螳螂拳是鴛鴦門派六大精髓之一,其他五大精髓分別為鴛鴦內(nèi)家功、鴛鴦門醫(yī)術、鴛鴦門長拳、鴛鴦門兵器、鴛鴦門散打。據(jù)悉,孫叢宅是第四代弟子中唯一全面繼承鴛鴦門派所有精髓的傳承人。中華鴛鴦門派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白猿所創(chuàng),源遠流長已達2700余年。鴛鴦螳螂拳講究一招一式皆克敵制勝,技擊性很強。同時,鴛鴦螳螂拳以內(nèi)家功為根基,修身養(yǎng)性,套路動作左右對稱,肢體得以全面協(xié)調(diào)靈活開發(fā),使身體整體素質(zhì)得以提高,“最開始練的時候,左邊身體動作肯定不夠靈活,都得下功夫練。”孫叢宅表示,如果只有一側(cè)身體靈活,那在實戰(zhàn)中就需要來回轉(zhuǎn)身制敵,受限很大,但若左右都很靈活,只需簡單側(cè)身就能自如應對多方攻擊。他表示,防身實戰(zhàn)一招一式皆求克敵制勝,技擊性很強,無任何虛招。
幼時習武,1964年,孫從宅來到原滄口體校當上了教練,一直從事著鴛鴦螳螂拳的教育和傳授工作。如今,他雖已年邁,但動作依然矯健,站如松、行如風,絲毫不見耄耋老人之態(tài)。“我現(xiàn)在還是堅持習武練拳。”每天清晨5點,他就步行前往燕島山公園習武,不光是練拳,他每次都會帶著十多種兵器,“雙刀、大刀、單劍、雙劍、三節(jié)棍、雙節(jié)棍等等,十八般兵刃我都會。”孫從宅告訴記者,他一般練到8點半就往回走,但由于早上跟隨他練拳的人有很多,但有時也會有學生練得很起勁,他就多陪學生練一會兒,多指導下他們,“很多上班族跟著我練,有年輕人也有老年人,還有外國人。”他說,最近他的一名學生,60多歲的以色列老人專門向他請假,“他要回國20多天,說是回來再跟著我練。”
百余套路進拳譜,一套動作上百 2014年12月份,鴛鴦螳螂拳被國務院正式下文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為了能繼承并將這套拳法發(fā)揚光大,孫叢宅開始一改鴛鴦門派過去略顯保守的傳承方式,開始廣開門庭宣傳鴛鴦螳螂拳。現(xiàn)在,除了每天早上去燕島山公園指導學生習武,他每周三上午都會到東海中路社區(qū)教居民打拳。
當然,除了練武場上的拳法,編寫拳譜現(xiàn)在可是“重頭戲”。說到這,似乎觸動了孫叢宅的敏感神經(jīng),他告訴記者,鴛鴦門派以前一直講求言傳身教,并未留下太多關于拳術的文字資料,而之前僅存的為數(shù)不多的拳譜,也因為歷史原因失落了不少,意識到這一點,孫叢宅便立志編寫拳譜,而且用毛筆一筆一劃的在豎版稿紙上撰寫。不光如此,編寫拳譜,僅用文字還不夠完整,因為不夠直觀,那如何更直觀地表現(xiàn)每一個動作?把動作以圖的形式畫出來。這可難倒了孫叢宅,因為他只要小學時學過美術,“說實在話,我可以說是一點美術功底都沒有。”
不會畫怎么辦呢?孫叢宅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不會畫可以描呀!就這樣,每到編寫一中武術套路,他便把每個動作擺出來,再由他的兒子孫日成用相機拍下并洗出照片,接著,他用宣紙輔導照片紙上,用毛筆描出動作。雖然“描”,看上去挺簡單,但做起來真挺難。“一種套路中包含了七八十或一百多個動作。”而這每一個動作,都是一張照片。編寫拳譜九年,記錄下的套路已有50多種,孫叢宅家里的套路照片早已經(jīng)攢了數(shù)千張。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總共有100多種套路需要編寫下來,留給后人。現(xiàn)在,只要有空,他就拿起手中的毛筆寫寫畫畫,“一般都是周末時,兒子給我拍下照片,基本上拍一次就夠我寫上一兩個月了。”他說,希望自己整理編寫成的拳譜,能一代代傳下去。
學生已有上萬人,不擔心傳承 其實,提到非遺,伴隨而來的傳承問題總是無法回避,但對此,孫叢宅坦言自己并不擔心。
關于收徒,相比開關收徒、養(yǎng)家糊口的路徑,鴛鴦螳螂拳更側(cè)重于傳承,“這就要求嚴格選徒,要有身體資質(zhì),還要有武德。”孫叢宅表示,貴精不貴多,鴛鴦螳螂拳也一直沒有廣泛地“開枝散葉”。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不少外國人都慕名來找孫叢宅學武,有人甚至主動掏出七八千美元的學費,但孫叢宅堅持“不外傳”的觀念,都不肯教。也正是因為不隨便收徒,鴛鴦螳螂拳至今仍保持著先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原汁原味。孫叢宅告訴記者,學生和徒弟是不一樣的,“學生就是跟著我學習個三五年的,徒弟則是跟著我練了10多年,練得好,提出拜師,通過考驗的才能被認為徒弟。”而直到目前,孫叢宅僅收過四個徒弟,而跟著他學習過的學生,已有上萬人。
除了徒弟的傳承,孫叢宅的三個兒子從小習練鴛鴦螳螂拳,“二兒孫日成綜合素質(zhì)更優(yōu)秀,最終我選他做鴛鴦螳螂拳第五代傳承人。”從兩歲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訓練,孫日成練習鴛鴦螳螂拳已近50年。而如今,作為第五代傳承人,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將鴛鴦螳螂拳發(fā)展壯大。從2009年開始,孫日成便帶著鴛鴦螳螂拳走進了燕兒島路第一小學,該武術項目成為青島市第一個走進校園的非遺項目。“孩子們一開始報名很踴躍,但慢慢地因為吃不了練武的苦,很多人打了退堂鼓,最后只剩下二十多人。”孫日成及時改變了授課方式,用游戲的形式鍛煉孩子們的體能,很快又點燃了孩子們習武的興趣。如今,鴛鴦螳螂拳已經(jīng)陸續(xù)走進江蘇路小學、文登路小學、天上小學等20多所學校,有的是以社團形式,有的則是作為校本課程,“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孫叢宅表示。
計劃今年10月份收關門弟子 據(jù)悉,中華鴛鴦門派為白猿祖師所創(chuàng),源遠流長已達2700余年歷史,后又經(jīng)各代大師的不斷創(chuàng)建和完善。明清以前,鴛鴦門派已經(jīng)在武林界赫赫有名,因為選徒嚴格,基本上該門派的人都是頂尖高手。鴛鴦門派在歷代的傳承中,一直保持其獨樹一幟的特色,承脈絡清晰。
根據(jù)歷史記載,中華鴛鴦門派的第一代掌門人是出生于1798年的李之箭,他跟隨馬過師祖習武十五六年,二十四歲時出徒,開始闖蕩江湖,遍訪天下英雄好漢,從未遇到過對手。因其以長袖敝手,手法密如雨,快如電,常令對手防不勝防,但從不傷人,頗受尊敬,被稱為“快手李”、“閃電手”。李之箭四十多歲時收賀順昌為徒,后者盡得老師真?zhèn)?并成為第二代掌門。賀順昌功夫精湛,尤以掛腿絕技獨步武林,因沒有人能躲得過他的連環(huán)掛腿,一輩子沒遇到過對手,江湖人稱“掛腿賀老師”和“賀三掛”。
1897年,賀順昌收毛麗泉為徒,后者也是中華鴛鴦門派的第三代掌門。毛麗泉一生以行醫(yī)為生,收徒6人,其大弟子孫連云又名孫步青,到青島后改名張培武。曾連續(xù)三年獲青島國術擂臺賽第一名;1929年孫連云參加全國國術擂臺賽獲得第九名,并作為優(yōu)秀選手留在南京軍隊任高級教官;1933年在青島舉行的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中,孫連云獲槍術和刀術兩項冠軍,引起轟動。但鴛鴦門派第四代掌門卻是毛麗泉在六十三歲時收入的關門弟子孫叢宅。
如今,習武70多年的孫叢宅已經(jīng)年逾80,他告訴記者,他計劃在今年10月份前后,收兩名關門弟子,把所有本領傾囊相授。而且,他已經(jīng)準備好了送給弟子的禮物,“拜師要有介紹人和見證人,還要遞帖子,非常正式,之后雙方都要送拜師禮。”而他準備的禮物就是兩把龍泉寶劍。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