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中有進進中向好
如同邁上“開往春天的地鐵”,山東強省建設櫛風沐雨平穩前行 □記者 張國棟 代玲玲 報道
本報濟南訊 在青島體驗地鐵是件愜意的事——從青島火車站乘3號線,穿行東岸主城區,40多分鐘就到青島北站,比乘公交車省了近1個小時。
去年12月,全省首條地鐵青島地鐵3號線的全線通車運營,將青島乃至山東帶入地鐵時代。也正是在這一年,青島GDP跨過萬億元大關,成為全國第12個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
如同邁上“開往春天的地鐵”,山東的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櫛風沐雨、平穩前行,駛過不平凡的五年:2012年,山東GDP突破5萬億元;2015年突破6萬億元;去年超過6.7萬億元,穩居全國前三,占全國GDP的比重為9.0%。
從增速看,2012-2016年全省生產總值增速都保持在7.6%以上,總體呈現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中高速增長階段。
從人均看,繼2012年、2014年人均GDP先后超過5萬元和6萬元后,2016年達到6770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超過1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評價:“過去五年,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經濟中高速增長,實現了穩中有進、進中向好。”
支撐穩中有進的因素,可從投資、消費和進出口這“三駕馬車”分析。五年來,我省投資保持了較快增長態勢,2011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為25920多億元,2016年增至52360多億元,增長一倍;消費市場穩步增長,2016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30645.8億元,較2011年增長近80%;外貿方面,我省持續加大“引進來、走出去”力度,對外合作主要指標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列。2016年,在全國外貿前10位的省市中,山東進出口和進口增速均居首位。
進中向好,在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上體現得尤為清晰。
一向以工業一家獨大、服務業長期“短腿”示人的山東經濟,實現了經濟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根本性轉變:全省三次產業占比由2011年的8.8:52.9:38.3,調整為2016年的7.3:45.4:47.3,服務業已成為三次產業中體量最大、貢獻率最高的產業,以其為主導的現代產業格局已具雛形。
新舊動能轉換成果初顯:2012年以來,我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27.3%提高到2016年的33.8%。軌道交通、高檔數控機床等高端制造業已經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青島地鐵所用車輛,全部是中車青島四方公司生產。今年3月,中車四方在美國芝加哥動工建廠,標志著中國地鐵出口發達國家最高紀錄訂單的生產正式啟動。
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是發展的本質要求和最終目標。五年來,全省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68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01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954元,比2012年分別年均增長9.6%、8.6%、10.1%。
政府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的力度也不斷加大。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中民生支出達6904億元,比2012年增長55.2%;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的比重達到78.9%,各項民生政策和實事全面落實。山東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廣杰認為:“這五年,是民生改善步伐不斷加快的五年。”
民生支出不斷增加,背后是公共財力的強力支撐。我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于2012年、2014年先后躍上4千億元和5千億元臺階,2016年達到5860億元,是2011年的1.7倍。不止是省級,縣域經濟實力和財力也顯著增強,2016年,我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過30億元、50億元、70億元、100億元的縣(市、區)分別達到52個、27個、16個和6個。
“過去的五年,為今后的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山東的未來可期。”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