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蒜薹收獲季。今年,全國多地蒜薹陷入價跌滯銷困境,其中一些地方蒜薹收購價僅七八毛錢一斤,還不夠付人工錢。為了不影響大蒜生長,有些蒜農忍痛將拔下來的蒜薹丟進了溝里,“只要把蒜薹從地里帶走,免費自由采摘,還免費提供午餐”。但在山東蘭陵縣,地頭蒜薹收購價最高到了3.2元/斤,平均也在2.6元以上,呈現出價格高、交易火爆、供不應求的景象。
聚焦供給側發力,是新常態下強農興農的主攻方向。對農業來說,所謂供給側,主要是種什么、賣什么的問題;發力供給側,主要指從供給、生產端入手,提供更多質量優、市場好、價格高的農產品。顯然,那些賣不出價、鮮有人買、不得不賠本處理的蒜薹,大多是低效供給或無效供給;高價位運行且十分搶手的“蘭陵蒜薹”,才能稱得上有效供給,才能更好地增加農民收入。可以說,“蘭陵蒜薹”為如何發力供給側,提供了一個新鮮樣本。
發力農業供給側,聚焦點在農產品的質量上。“蘭陵蒜薹”為什么價格高、市場好?品牌是個重要優勢。這里的大蒜種植,有近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金獎。品牌要靠品質來保證。當地以砂質土壤為主,含有較高的有機質,區域地下水微量元素對大蒜來說近似一級肥水,使這里的蒜薹“肥、脆、甜、辣味適中、色澤好”,零售價一直比其他產區高1.5元左右,北京、上海等地居民比較認可。“冰火兩重天”的蒜薹,展現的是農產品“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的新態勢,而如何提供更多高質量和安全的農產品,進而形成消費者認可的品牌優勢,則是適應新常態、發力供給側的要害和關鍵。
發力農業供給側,不僅是農戶的事,也是政府的責任。沒有當地的好土壤,就沒有今天的好蒜薹。換個角度,若土壤遭到污染或破壞,情形會怎樣?當地政府為保護蒜薹生產,放棄了一些可能導致土壤污染的“發展機會”,看似無為,實則有為。綠色是農業的本色,安全是農產品的大敵。當地全程監控蒜薹的種植、采摘、用藥、貯存等情況,杜絕了“害群之馬”,為蒜薹撐起來安全傘。更為重要的,蒜薹是鮮食商品,各種風險多,當地推出的“蘭陵蒜薹價格目標保險”,是全國第一個蒜薹價格保險,分散和化解了蒜農風險,有效避免了“豐產不豐收甚至入不敷出”。可以清楚地看到,發力農業供給側,必須堅持市場化導向,但各級政府不能袖手旁觀,必須在改善環境、政策引導、優化服務上下功夫。
當然,“蘭陵蒜薹”也遇到了新問題。今年,因冬天太暖、倒春寒等影響,出現“面包蒜”等災害,全縣蒜薹減產5-7%,影響了蒜農收入。專家介紹,如果掌握更多種植技術,科學配方施肥,災害損失可以減小或避免。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蒜農科技知識的不足,也說明提高農民科技種植能力,也是發力農業供給側的重要一環。
一根蒜薹,生動演繹了一幕農業供給劇。劇情中,有令人喜悅的情節,也有問題、缺憾和不足。如何彌補“短板”,放大優勢,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從供給側解決農業問題,“蘭陵蒜薹”是一面鏡子。
記者 孫秀嶺
[編輯: 張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