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曉琳 實習生 付曉燕
信用卡很常見,但虛擬信用卡是什么呢?就是沒有實物的信用卡,說白了是銀行嫁接互聯網的產物。不過,這項從去年開始風靡的新技術,卻被稱為“黑科技”,很多用戶體驗后發現,虛擬信用卡簡直可以稱為“雞肋”,它能做到的實物信用卡都能做到,銀行為什么要推這樣一款新服務呢?
去年“現世”知名度不高
所謂虛擬信用卡,確切地說是信用卡無卡交易,即不需要在POS機上進行刷卡的物理動作,就能夠實現信用卡消費的行為。記者了解到,從去年開始,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等都陸續推出此項新技術。
不過對虛擬信用卡的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建設銀行是叫龍卡e付卡,而浦發銀行則是叫E-GO卡。龍卡e付卡是一種主卡型虛擬卡,線上線下均支持使用,境內外通用。E-GO卡是一張專門用于網上消費的獨立卡片,只能用作網上交易,不能在線下的交易環境中使用,包括POS交易、ATM取現等。
申請虛擬信用卡,有的銀行規定要先擁有該行的一張實體信用卡,在此基礎上再開設虛擬信用卡賬戶,比如中國銀行、浦發銀行。有的則不依賴于實體信用卡,比如建設銀行的龍卡e付卡,是一款主卡型虛擬卡。
這項新服務推出半年,知道的人卻很少。有的銀行甚至出于安全、服務等各方面考慮,縱使有這項新技術服務,也并沒有向客戶推薦。這項“互聯網+”的新技術,為什么如此不受待見呢?
功能可替代性強變“雞肋”
虛擬信用卡,申請起來倒是方便快捷。以中國銀行為例,持卡人可通過撥打熱線、登錄手機客戶端、網上銀行等多種渠道申請定制自己的虛擬卡服務,也可為每張虛擬卡設定單筆和累計交易限額以及卡片有效期,從而將網上支付的風險控制在一定時間和一定限額之內。
虛擬卡交易均記入實體卡主賬戶中,持卡人無需單獨還款。如果你的實體卡注銷了,虛擬卡也同時灰飛煙滅。虛擬卡主要憑卡號、有效期和CVV碼等信息完成網上及其他非面對面的小額交易操作,每次消費的最高額度不超過1000元人民幣。
申請容易,用起來卻有些“雞肋”。網上購物的話,客戶只要開通網銀,之前的信用卡也可以進行網上支付,線下實體店消費,應為沒有實體信用卡的刷卡功能,大部分情況下還得綁定第三方支付。記者對此采訪了多位市民,很多都“搖頭”表示不接受虛擬信用卡。
客戶體驗度成為關鍵
其實,虛擬信用卡也并不是“一無是處”。虛擬信用卡與實體信用卡相比,辦理方便快捷;全世界通用,可以在任何一個國際在線網站上購物支付;使用安全放心,此卡多屬于小額不可透支信用卡,不會發生因信用卡信息提交他人后被惡意透支的風險。
安全和多方位服務,也是銀行推出新服務的初衷,是順應無卡無現金服務大趨勢下的創新。不過在使用過程中,確實反響一般。“辦理虛擬信用卡,用它來支付也需要借助支付寶之類的軟件,那跟把實體信用卡綁定到支付寶有什么區別?我覺得有點雞肋。”消費者也提出了一些質疑。
相比較于京東白條、花唄等第三方“虛擬信用卡”,傳統銀行的“虛擬信用卡”起步晚,市場應用較低。分析人士表示,前期來看,銀行的反應要慢半拍,坐視第三方支付企業做強做大。互聯網金融已經在從“分奶酪”向“搶奶酪”過渡,如此一來,客戶體驗度成為互聯網科技需要首先考慮的因素。
[編輯: 杜倩倩]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