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璟
近日天氣漸暖,青島紅島街道宿流社區的一個狹窄小巷內傳出了吱吱嘎嘎的微響,三位居民正在用一組簡單的工具將三股草繩擰成一股,一個人將三股草繩分別系在一個連動工具上轉動,中間的人用一個木制工具調整三股繩子擰繩的效果,還有一個人掌握著一個移動的工具隨著繩子的擰緊往前挪動。
負責扭動連動工具的社區居民呂方良告訴記者,他們這叫“嘠繩”,他所用的這個工具叫搖吱。“現在這種繩子還在用,”呂方良拿著幾種用這種嘠繩方法制作的繩子告訴記者:“這有用草編的、還有用碎布編的,這種繩子下海浸水后易下沉,釣八帶什么的都比較好用。”
據該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明代初年紅島(陰島)先祖們到了紅島立居后,因靠海吃海的自然環境所需,人們發現用本地的各種野草手工擰成草繩,再用手工編織成大小不同的扣眼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魚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又從純手工擰繩發展成現有的,一個拖拖,一個走掛,一個搖吱,用這三件簡單工具,就可以嘎成多種不同的草繩,并且比原來的純手工擰繩要快十幾倍,所以這種古老的嘠繩手工藝從600余年前的明初開始使用一直到今天。目前,紅島小型的嘠繩廠和漁島各家的漁船漁網用的各種麻繩尼龍繩等多種網、船用的各種粗細不同的繩子還是用這種古老的手工藝嘠繩的方法制作而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