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的人在閱讀旅程中探索世界,尋找愛,平息恨,記得一些人,并被一些人記得。閱讀的時光,世界就像是自己的,但是自己就像在無盡的時空獵奇。
王小波說:“人生是一條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書來消磨旅途。”讀書,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聽到自己內心的回響,在喧嘩人世中,在五味雜陳中保持著自然而優雅的狀態。
讀書的人在閱讀旅程中探索世界,尋找愛,平息恨,記得一些人,并被一些人記得。閱讀的時光,世界就像是自己的,但是自己就像在無盡的時空獵奇。
救贖靈魂的力量 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時刻倍感孤獨,或者說生來孤獨。但有了社會,這個世界上便沒有一個人是孤島。
作家李欣頻說:讀書曾經救過我的命。少年的李欣頻很不快樂,蹺課、逃學,是老師父母眼中的問題學生。就在幾乎放棄生命的時候,她躲進圖書館,在那里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有一天讀到赫曼赫塞的《車輪下》,書中說主人公漢斯擺出一種戰斗的姿勢,站在少年的立場,強烈批判當時的社會以及不人道的教育制度,李欣頻看到了自己。通過讀書她內心的暴風雨慢慢平息,讀書使她得到療愈與重生。
誠如茨威格所說:“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著無數心靈的眼睛,由于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著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的世界。”
也許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人是看得懂你的悲傷,也不一定辯識得出那些不安和疏離,靈魂何等赤誠潔白。這時,你閱讀的文字會唱起歌來,會像掠過夏天的飛鳥,扇動起有力的翅膀,掃向彼此的不毛之地。
門檻最低的優雅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學、讀那么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后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近日,世界小姐張梓琳在節目中對董卿說, “讀書,讓我即使沒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讓我清貧至今也樸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強大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妝。我未入過繁華之境,未聽過喧囂之聲,未見過太多生靈,未有過滾燙心靈,但書本給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
“如果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
英國作家毛姆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丑女人,只有一些不懂得如何使自己看起來美麗的女人。女人的真正魅力不是時髦,而是內在修養,通過修養打造一個貨真價實的自我,通過讀書培養一種區別于他人的品位。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 ,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加·澤文的《島上書店》說:想要了解一個人,你只需問一個問題:“你最喜歡哪本書?”今天多學一點知識,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話。讀書為的就是為了避開我不想遇到的人,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女人。
讀書帶你回家 在第三期《朗讀者》節目中,作家麥家朗讀《給兒子的信》中說:如果你想家,就讀本書吧,讀書就是回家,讓書帶你回家。麥家說出了熱愛讀書的人的心聲,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靈魂陪伴。它們將智慧如同耳語般無孔不入地滲入生命的每一個罅隙,使我們像顆灌漿的種子一樣豐盈飽滿。
書本是一種很奇妙的載體,不去翻閱它時,它是安靜的,但是當你打開它,它卻是活的,立刻和你對話起來。它們總是善于把人初次到訪的感想一一勾起,就算已時隔久遠,依舊沒有時空距離的換回,如同又親臨了一次。讀書所獲取到的知識并沒有為你直接制造出財富,但卻教會了你在容易和困難、前進和后退、誘惑與內心、理智與沖動之間如何做取舍;教會了你金錢可以干些什么,還可以創造出多大的價值;教會了你什么樣的生活才是你要的。
回家的路萬萬千千,而讀書是讓精神最能得到滿足的一條。當人生的種種遇見與那些文字,完美地碰撞,再被有故事的人有聲地朗讀,更加觸動人心。當“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傾訴”,那份溫暖觸動人心。
從朗讀到默讀 如今有不少人喜歡在地鐵上手捧Kindle或專注于手機閱讀,每個人沉浸于與文字的直接交流,這種自我默讀高效、自由,卻也孤獨。
要知道,默讀作為一種讀書方式,歷史并不太長。在中世紀的歐洲,閱讀主要以朗讀的形式出現,比如在大廳或者花園朗誦傳奇故事,或者在教堂誦讀《圣經》。對《圣經》的理解和消化不僅需要用眼,還要以朗讀的方式來達到充分的理解。
中國古代亦有朗讀的傳統。原因有三:一是書籍造價昂貴,擁有書本的人以朗讀的方式與他人分享知識,具有口述社會的特點;二是識字率低,普通人難以自行閱讀書籍;三是古代書籍沒有現代的標點系統,讀書之人需要“明句讀”、“明其義”,閱讀時為求順暢的語氣和正確的斷句,不得不大聲念出來,解析文本隱含的特征,讓意義“隨聲而生”。
魯迅在《吶喊》的“白光”一文就提到: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一齊放開喉嚨,吱的念起書來。
我們在學生時代都經歷過全班一起朗讀的情景,或老師點名學生朗讀課文片段。這種教學方式的目的,是讓學生建立起書面文字和語音的對應關系,有助于提高閱讀的流利性,養成以意群為單位的閱讀習慣。
美國教育部曾研究調查了1000多名美國小學生的朗讀情況,對他們的朗讀成績和閱讀理解成績做了相關性研究,結果發現朗讀相對流利準確的學生,閱讀理解成績也更高,二者緊密相關。除此之外,朗讀還能盡早發現有閱讀障礙的學生。
朗讀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方式。很多人都覺得朗讀只屬于一小部分人,其實朗讀屬于每一個人。朗讀就是在讀我們自己,把世界讀給大家聽。就像學者朱熹所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