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正站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起點上。讓老百姓共享發展,促進民生福祉新改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繼續增強,是今后努力的目標。近年來,島城大力開展扶貧脫貧工作,讓生活在貧困線的居民感受了關愛、關注和幫助的力量,不僅告別了貧困,甚至還成為了致富的引領者,他們的致富故事,來自田間地頭,來自蔬菜大棚,更來自一個個有力量的援手。
扶貧大棚產“金子”,日子越過越有勁
48歲的貧困戶王春麗實現華麗變身,年收入從1萬元增至12萬元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實習生 楊陽 報道
半島都市報4月20日訊 春日的大棚里氣溫20多攝氏度,48歲的王春麗忙得滿頭大汗。政府扶貧資金幫建起的兩個草莓大棚,王春麗用勤勞完成了華麗變身,從年收入僅1萬元的貧困戶,脫貧成為村里的小康戶,年純收入達到12萬元。“以前哪能想到過上現在的好日子,扶貧的政策好,日子越過越有勁。”王春麗說。
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東李戈莊村的村后有一片扶貧大棚,大棚是去年用扶貧資金幫著建起來的,去年8月底種上了草莓,元旦前后開始上市,到現在已經賣了10萬多元了,預計到5月底草莓下市能毛收入14萬元。”王春麗擦了把汗,彎腰摘了一把紅透的草莓讓記者品嘗。
大棚里分壟種植的草莓占地約1.7畝,成熟紅透的草莓點綴其中,王春麗忙著采摘,好及時送到收購市場。“后面還有個大棚,現在到采摘后期了,我自己還能忙過來,前段時間忙得都得雇三四名工人。”王春麗說,這種雇人當小老板的經歷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等到草莓季過去后,她打算還種點大蒜、小麥、花生,扣除肥料、雇工這些成本,一年能剩下大約12萬元純收入。
這樣的收入在東李戈莊村算是中等偏上,按王春麗母子三人來算,人均年收入4萬元的水平,已經遠遠將人均年收入4600元的貧困線拋在了身后。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王春麗的丈夫多年前患病去世,她既要還丈夫治病欠下的外債,還要拉扯一雙讀書的兒女。“那時候大女兒才11歲,兒子才6歲,靠種地家里掙不了多少錢,農閑時我就打零工,想盡辦法一年才能收入1萬塊錢左右。”王春麗說,把大部分收入還債后,她經常連孩子上學的錢都拿不出來。
平度市扶貧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幫助貧困戶脫貧的過程中,增加收入只是工作中的一項,“家里有學生的,我們結合‘雨露計劃’提供助學金,有年邁老人的,我們結合大病救助的政策施展援手。”工作人員稱,此外轄區機關干部還一對一幫扶貧困戶,并請來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講課。
王春麗說,如今她大女兒已讀大三,兒子讀高二,等兩個孩子都學有所成后,全家的生活會更好。而在東李戈莊村村書記劉進福的規劃里,獲益于扶貧政策的東李戈莊村下一步會變得更好,“以前村集體零收入,現在借助光伏項目,每年能有七八萬元收入,這些錢要用在改善村民居住環境上,打算修整道路,加裝改造凈化水,再多幫扶一下村里的老人,讓大家都能從脫貧中受益。”劉進福說。
精準產業扶貧,摘掉貧困社區的帽子
□半島全媒體記者 朱艷麗
下葛場社區,一個只有246戶居民的小村莊,嶗山風景區內的區位優勢,造就了它的美麗風光。但受到嶗山水庫水源地流域的制約,下葛場社區不能開辦集體工礦企業,集體經濟非常薄弱。2014年,下葛場被認定為省級貧困社區。如今,下葛場順利摘掉了“省級貧困社區”的帽子。它是怎么做到的?
以前數數嶗山區經濟發展落后社區,北宅街道下葛場總能排得上號。下葛場社區共有居民246戶,其中低保戶就有16戶,殘疾人有35人。居民主要以種植果樹為主,農閑時出門打工,人均收入不到1萬元。2014年,下葛場被認定為省級貧困社區,這是嶗山區僅有的兩個“戴帽”社區。此后,各種扶貧力量接踵而至,各顯神通。
下葛場社區居委會主任尹京東說,“我們社區連續三年獲得市級扶貧資金50萬元,購置櫻桃苗木800多株,整修園區生產道路900米。道路一修,這兩年的櫻桃節游客入園采摘率比往年增加了一倍。2015年,‘第一書記’幫助爭取扶貧資金20萬元,在社區東北流櫻桃園區建設進園路;政府投資30萬元修建了東坡提水灌溉項目;軍民共建單位青島預備役高炮師幫扶資金10萬元,修建了攔水壩……”對于來自外界的每一次援助,尹京東都仔細地記錄在冊。
在各方的幫助下,下葛場開始有了內生的力量,脫貧走出了關鍵一步。但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關鍵還在于實施精準產業扶貧。2015年,結合下葛場的區位優勢,嶗山區為下葛場社區量身定制了一個精品果園項目,力圖打造一個集采摘、觀光、旅游、住宿、垂釣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全區。如今,昔日的荒山上已經路相通、溝成行,6000余棵獼猴桃、藍莓、樹莓等苗木種植面積達到80余畝,藍圖中的精品果園已見雛形。2016年12月,嶗山區發布貧困社區經濟薄弱社區退出名單公告,下葛場摘掉了省級貧困社區的帽子。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