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劉雪蓮
黨代會報告中提出以建設“三中心一基地”為主攻方向,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城市品質和能級,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加快建設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宜居、幸福、創新、國際”共同構筑未來青島現代化城市的美好藍圖。尤其是創新首次被用來定位青島未來發展,得到黨代表們的熱烈響應。創新就是厚植創新基因,建設創新人才集聚、創新環境良好、創新資源豐厚的創新型城市。未來的青島將比想象中更美好。
報告說
“四大系”等 創新要素聚集 在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時,報告指出,青島堅持聚焦“轉調創”、發力“藍高新”,經濟競爭力更加強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互聯網+”、“海洋+”“標準化+”行動,經濟轉型速度加快,經濟發展穩中走強。其中,以科技為支撐的產業發展迅速,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4.7%,提高6.9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占GDP比重25.1%,提高8.3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速大大快于傳統產業;現代農業發展成效明顯,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7%,提高5個百分點;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由每萬元0.43噸標準煤下降到0.31噸。
青島一直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中科系”、“高校系”、“企業系”、“國際系”等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深海基地、深海鉆探基地、海洋設備質檢中心等5家國字號創新平臺落戶。海洋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創新平臺。
發明專利授權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技術合同交易額也分別增長4.8倍、5倍、4倍,增幅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全社會研發投入
占比達3.2%以上 未來五年青島的目標之一就是創新活力更足。報告指出,創新驅動成為動能轉換和內涵式發展的“主引擎”,突破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聚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學家、專家和各類人才,引進一批高水平高校、科研機構和研發團隊,擁有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骨干企業,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到3.2%以上。
報告提出,青島要建設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人才智力為支撐,以產業創新為主導,創新要素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
未來青島將集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人才和知名科研機構,加速科研成果本土轉化。
將促進海洋國家實驗室躋身世界同類實驗室前列,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成為全球行業翹楚。
還將建設信息技術、海工裝備、虛擬現實、智能制造等支撐產業發展的十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技術轉移、創新孵化、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面向社會的十大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腦科學、量子信息、納米技術與材料、深空深海探測、氫能與燃料電池、再生醫學、無人技術、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超高速交通等面向未來的十大科技創新中心。
高校說
青島大學黨委書記、校長范躍進:
破題辦學空間不足
為青島創新發展做貢獻 談到報告中創新型城市定位,青島大學黨委書記、校長范躍進表示,創新是中央確定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高校是創新的生力軍。青島大學致力為青島創新發展服務。該校現在設立了校級的科研機構多達31個科研平臺,各個學院也有一大批研究中心和研究所,這些科研平臺都力爭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青島發展的需求,在創新方面有所貢獻。“我們也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青島大學能有更好更快的發展,進一步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范躍進說,青島大學目前發展中遇到的一個比較大的困難就是空間和辦學條件不足。正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青島大學計劃在膠州建一個國際合作的園區,一方面拓展了辦學空間,再將搭建起一個更好的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它還將對接國際一流的教學科研機構,形成國際合作平臺,加快學校辦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報告里提到了“三灣三城”,青島大學的這一規劃正好與報告產生呼應,范躍進說,未來青島大學將按照三灣發展要求建設,將是創新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目前青島大學也制定了“十三五”規劃,目標就是經過五年的奮斗,讓該校8至10個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整提創新的能力也將有較大提升,辦學水平穩居全國前100名行列,成為具有綜合性、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綜合性大學。
青島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寶篤:
要重視高校人才
儲備庫的功能 青島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寶篤說,青島農業大學遷校青島,得到了青島市非常大的支持。他說,聽完報告很受鼓舞,科教興國、科教強國,高等院校、大專院所應該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僅僅提供技術支持,高校對城市來講還具有很重要的人才儲備庫功能,“任何單位都很難達到高校的人才儲備能力。”他以青島農業大學為例,該校的專業老師就有1500多人,這些專業人才隨時可以為青島的發展服務。高校對城市發展還具有培養人才的作用,學校每年的畢業生中,37%會留在青島工作。除此之外,高校的直接消費也很可觀,推動高校發展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在談到建議方面,李寶篤說,青島的高校、科研院所平臺的統籌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將這些資源進行共享,在更高的層面上面向社會,面向所有高校,這樣就能達到少花錢多辦事、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李寶篤說,青島農業大學主要工作還是面向三農,標志性成果也有多個,科研實力還是比較強的,小麥、玉米、花生、肉牛等研究都非常突出。“我們學校愿意融入青島、服務青島、發展青島,下一步將全面融入青島新農村建設。”
青島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劉興云:
建立協調機制
加強與政府、社會互動 青島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劉興云說,黨代會報告對過去的總結實事求是,對未來發展目標令人鼓舞,任務目標具體明確,全面反映了青島人民的期盼和需求。他說,五年間青島高校發展變化巨大,前五年青島引進了29所高校,加上原有的高校,青島的高校布局實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對青島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青島科技大學是一個本土化大學,扎根青島61年,輸出了一大批人才,特別是工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產學研融合方面打出了品牌,用該校的技術和平臺公司支撐的上市公司已經達到了7個。對外合作也是該校的一大亮點,與德國合作的中德校區在中德生態園正式動工,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工匠,為下一步青島制造業集聚戰略布局貢獻力量。另外,與泰國合作的國際橡膠學院今年也將開始招生,培養泰國學生為中國企業服務。
劉興云說,未來青島科技大學將在人才培養,特別是在社會服務方面緊緊對接青島的戰略部署。談到對未來的建議,他說報告里提到了青島高校引進,希望建立青島高校協調機制,暢通高校和政府、社會之間的交流平臺,加強交流溝通,使高校為青島的發展更好地服務。
企業說
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國防—— 帶著海藻凍上會談科技創新的“魔力” “明月海藻最近推出幾個小的產品,幾個凍,看起來很小很小的幾個凍,我還帶了幾個。”參加分組審議時,張國防代表從包里拿出兩個比手指稍長一些、粗一些的凍,一個褐藻凍,一個么么凍。張國防用這兩個凍來談創新的意義。
“一個褐藻凍,用海藻提取物不多,一個大概用3克。”張國防說,這個褐藻凍對改善老年人便秘非常好,兩三天一根就解決問題。另外還有一個凍叫么么凍,給年輕人,清理腸道的。
張國防現場算了一筆賬:一個小凍現在賣7元,一公斤海藻提取物可以做出300個這樣的凍。如果單純賣海藻提取物,每公斤海藻提取物,原來最貴的時候也就賣100塊錢,產品創新后附加值一下子升了很多。
張國防說,通過這幾年的發展他深深感到:現在無論是制造業發展,還是產業轉型升級,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特別是技術創新。
“我們現在面臨許多問題,消費在升級,市場在變化,缺少好東西,傳統的東西已經過剩了,不是說制造業沒有前途,而是大有前途。”張國防認為,普通產品需要升級,人的需求在變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問題出來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酸四高帶來很多麻煩。這些問題怎么解決?需要一些好的健康產品,需要改變人民的生活方式。
“來自海洋的活性物質,有非常好的功效,特別是在減肥、改善人的身體指標等方面特別好。”張國防說,以前就是簡單做原料,產品接近一半出口,外國公司買回原料后開發出很多高附加值的產品,我們只是傳統的制造,做到最大,也就幾十個億。通過不斷科技創新,公司近幾年開發出一系列健康的終端產品,目前達到100多個品種,產業鏈延伸,附加值增加,并且開創出非常大的空間。
張國防又舉了個簡單小例子,說明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公司從海帶里面提取海藻酸鈉,延伸做出纖維,又做出無紡布,這個布現在已經應用到很多領域,在醫療領域已經全面推開了。這個對于傷口理療,特別是慢性傷口、化膿性傷口,比如老年人褥瘡等,都有非常好的療效。“我們現在又延伸了,又做美容護膚品,又做面膜,純海藻面膜,法國歐萊雅已經看好原材料,下一步要一起開發高端化妝品應用。”張國防說,小小海藻,能做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很多新產品。
報告當中對青島今后五年的要求,提出以建設“三中心一基地”為主攻方向。其中一個中心就是建設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
張國防認為,這是青島的特色,也是一個優勢。公司要抓住發展機會,加快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爭取把明月海藻的海洋生物產業真正做大。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