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草畫以麥秸稈為主要原材料,吸收國畫、剪紙、烙畫等藝術表現手法,制作出的麥草畫可與汴繡、蘇繡相媲美。黃島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麥草畫手工技藝 丁錫森師傅介紹說,麥草畫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塊瑰寶,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
起源于隋唐后世留存很少 麥草畫源于隋唐時期,宋代達到鼎盛,曾是宮廷御用的工藝品。由于歷史變遷和社會動蕩,傳說中的麥草畫,長期以來難覓其蹤,直至上世紀60年代秦懷王墓發掘,麥草畫才得以重見天日。從發掘出來的麥草畫原作可以看出,雖經2000多年歲月腐蝕,但畫作造型逼真,色澤鮮明,仍不失其古樸本色。
無人傳授自己摸索麥草畫 說起制作麥草畫的初衷, 丁錫森說很簡單,“就是喜歡。”因為父親是編紅席的,他對這些麥草非常感興趣,1992年起,他白天干農活,晚上研究制作麥草畫,經歷了近10年琢磨和上萬次的失敗后,丁錫森終于有勇氣把制作好的麥草畫拿到市場上銷售。2001年丁師傅終于找到了把麥稈做成平面造型的方法,有了自己作品雛形。
在得到周圍鄰居和朋友的肯定后,他把做好的麥草作品拿到市場。市場的好評堅定了他專職制作麥草畫的決心,隨后他開始全職制作麥草畫,一天24小時幾乎有20個小時都在作畫。在這期間,他不斷改進繪畫方法,研發出十幾種制作麥草畫的工具,僅烙鐵就有近十種。丁師傅的麥草畫,在傳承了古代麥草畫寓意和技藝的基礎上,更多體現的是創新思維,可謂是獨一無二、自成一家。
每一副作品都精益求精 多年來,他創作的花鳥、山水、動物、人物等作品,已遠銷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尼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麗成果揚名海外。老丁說,能將中國古典名畫的精彩場景一一展現,并讓世人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麥草畫的藝術價值,他愿足矣。雖然麥草畫費時費力,但是丁錫森有一個原則,就是出售的每一副麥草畫都必須是自己滿意的作品。丁師傅告訴記者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將麥草畫推廣開來,讓更多人知曉這項民間藝術。
記者手記: 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因為愛好,就花費了10年時間,經歷上萬次失敗,丁錫森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從他身上,我們開到了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丁錫森的成功告訴我們,只要肯做,世上的難事都無法阻攔我們。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