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在一個90%都是外來人口的社區,居民如何從“生人”變成“熟人”,然后再變成“親人”?李滄興城路街道沔陽路社區提供了一個范本。
3月22日,該社區的幸福家庭真情體驗驛站項目正式啟動,不僅融合志愿隊、文藝隊、興趣小組等居民自組織,還設立心理干預中心、愛心商店、親子手工、便民工具儲藏間等模塊,受到居民的歡迎。“感覺身邊的好友圈一下子變得更大、更融洽了。社區鄰里關系和睦,處處洋溢著‘小幸福’。”居民于女士說。
小朋友在家長帶領下到驛站體驗陶藝。
真情驛站進社區增進感情 22日上午,在李滄區海岸華府小區的一棟居民樓前,沔陽路社區幸福家庭真情體驗驛站項目啟動儀式剛剛結束,居民們領著孩子們擁入驛站的活動室。有的孩子在專業社工的帶領下體驗心理沙盤游戲,有的和家長一起制作陶泥玩偶,還有的孩子通過愛心商店置換喜歡的玩具,到處都是孩子們清脆的笑聲。
在這樣一個面積約400平方米的驛站里,孩子們有了學習玩耍的地方,家長們也有了交流認識的機會,大家很快就熟悉起來,增進了感情。
小區居民魏女士當天帶著4歲半的女兒來到驛站,陪著女兒一起制作陶泥玩偶,在專業社工的指導下,母女倆很快就做好了幾只兔子玩偶,還給小兔子捏出了幾只蘑菇“食物”。
“我們是2013年住進小區的,一開始大家都不熟悉,只有一些不同愛好的小范圍微信群,現在真情體驗驛站把這些居民自組織都統籌起來了,感覺身邊的好友圈一下子變得更大、更融洽了。”魏女士笑著說,就以小區的美食群為例,如今已有400多人的規模,大家一起探討分享各種美食制作的經驗,“我們自稱‘包子群’,大家處得都很融洽。”魏女士說。
驛站共設四個體驗項目 工作人員介紹,作為李滄區首個探索將“生人”變“熟人”、“熟人”變“親人”的家庭式真情體驗項目,沔陽路社區幸福家庭真情驛站共設四個體驗項目,包括自組織孵化發展中心、鄰里自助互助中心、幸福家庭體驗中心以及社區心理干預中心。
其中,自組織孵化發展中心是將社區居民自己的文藝團隊、志愿團隊、興趣小組等進行分門別類、統籌管理,并借由這些自組織開展一些趣味活動,增強居民的歸屬感。
鄰里自助互助中心設置了便民工具儲藏間,里面有上百種不同工具,居民只要進行登記就可借用。“還有愛心商店,居民把家中閑置物品拿來登記在愛心存折上,就可以按照積分置換其他的物品。”工作人員張先生說,這些功能板塊可以讓居民之間互通有無,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鄰里關系,他們還同時開展“十佳鄰里”評選,讓互幫互助蔚然成風。
而社區心理干預中心設置了心理宣泄室、心理輔導室、心理沙盤室以及音樂放松室,可開展一對一情緒發泄、心理傾訴等專業服務,還將定期舉辦家庭心理輔導課程。
鄰里和睦處處洋溢“小幸福” “之所以要創建真情驛站這個項目,是由我們這里居民結構的特殊性決定的。”采訪中,工作人員于女士介紹,沔陽路社區有90%的居民都是外來人口,社區剛籌建時,居民鄰里關系相對生疏,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增進鄰里感情,他們以社區為平臺、社區自組織和社會組織為載體、以全體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打造了這個項目化管理、專業社工引領、居民共同參與的驛站項目,如今,社區鄰里關系和睦,處處洋溢著“小幸福”。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