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爺,你們核桃賣得怎么樣?我們可以幫你們。”幾乎每個周末,山東大學創行團隊核桃小舟現任項目負責人、管理學院2015級會計專業的武育楠,都會坐近3小時的公交來到南部山區,幫農戶們賣核桃,賣不出去的老核桃成了寶,每戶增收40%,農戶心里樂開了花。
幫農戶賣核桃屢獲大獎 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山東省金獎、全國銀獎,2016年靈青公益創新挑戰賽銅獎,2015年“希望工程激勵計劃”一等獎,第二屆山東省“雙信雙創”大賽一等獎……這些榮譽都來自山東大學創行團隊“核桃小舟”項目。
項目負責人武育楠今年大二,管理學院會計專業,來自山西晉城的她從小就喜歡看電視上的公益欄目,希望上大學后也做義工。
2014年上半年,當時的負責人在校園附近注意到了幾位賣核桃的農民,這些農民以種植核桃為生,卻因品種差、銷路閉塞而收入微薄。恰好,創行團隊中一名家住濟南周邊的成員提起,自己家鄉也出產核桃,很多核桃都爛在地里,“咱幫幫他們吧!”核桃小舟團隊就此成立。
藥學院教授指點迷津 “那時,一到周末我們就往南部山區竄。”武育楠靦腆地一笑,剛到仲宮鎮北道溝村時,一幫大學生貿然幫農民賣核桃,幾乎不可能。
武育楠說,和村支書聯系上后,才慢慢獲得了農戶們的信任。村里的核桃分老核桃和薄皮核桃兩種,老核桃因為品種落后,沒人買,熟了后農戶也不收。
武育楠說,團隊起初的想法,是將核桃分為四部分,即核桃殼、核桃仁、分心木和青皮,分別加工、銷售,但由于技術、資金等原因,核桃殼無法周全加工,核桃仁市場競爭又過于激烈,綜合利用一度推不下去。
藥學院生藥學研究所陳滬寧副教授提出建議,應將核桃分心木和青皮定為發展重心。“我們獨立開發分心木茶產品,并組織青皮回收,制作染料。”武育楠說,經歷一番轉折,項目轉危為安。
加工核桃幫村民增收 “我們這滿山都是核桃,不過品種不行,賣不了幾個錢。”農民老王對記者說,這些學生來了后,幫我們把核桃里的“殼”砸開賣,每戶增收500多元。老王口中的“殼”,其實就是分心木,人們吃完核桃通常會丟棄,但它是一種中藥材。
“當時,我們到商店、藥店介紹分心木茶產品,經常會被趕出來,他們以為是做傳銷的。”武育楠覺得應當為分心木“正名”,她多方聯系,拿到了山東省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的一份證明,證明了分心木的藥用價值,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固腎、利尿清熱等效果,平時可以泡水喝。
下一步想開網店 找到了分心木的價值,武育楠聯系到歷城區香玲核桃合作社,把分心木加工成漂亮的“蝴蝶型”,制成“核桃小舟分心木茶”。2015年4月,濟南創農商貿有限公司注冊成立。
武育楠聯系一些影響力大的微信公眾號宣傳,現在籌備開網店,以擴大銷售渠道。
之前,核桃小舟和江蘇一家染料廠合作,幫農戶賣出50噸青皮,盈利3.6萬,但染料廠現在中斷了合作。
英國大使館文教處、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都資助了“核桃小舟”,可武育楠還是發愁銷路,她希望核桃小舟能幫農戶賣出更多分心木和青皮,把核桃殼、核桃仁這兩部分綜合產業也慢慢做起來。
記者 董廣遠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