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景毅 朱艷麗
表現搶眼的青島實體經濟又有了一個新的注腳。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12億元、連續四年保持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技術改造投資比重過半……近日,青島市經信委的一組統計數據再次讓青島成為關注焦點。
沒有投入,就沒有回報。作為一座有著百年現代工業基因的城市,青島始終沒有忽視對工業的專注和投入。
投入,貴在以前瞻性戰略布局的眼光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精準發力。在先進制造業全球爭奪戰這一背景下,青島在2012年就先人一步確定了“智造”之路的方向。
目前來看,這種超前理念已見成效:2016年,青島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在全國負增長的情況下,增長15.3%。這讓青島的家底更厚實、成色更足,為全市工業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積攢了后勁。
工業投資大手筆 實體穩則經濟穩 近日,青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關于2016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和技改投資情況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12億元,比第二名長春市多1092億元。
這是一份出色的成績單。
從全國看,青島市工業投資總量已連續四年保持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2016年,沈陽、大連、武漢、南京、西安、廣州、杭州、寧波、哈爾濱等9個副省級城市工業投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從全省看,2016年,青島市工業投資總量繼續穩居全省首位,比第二名濰坊市多647億元。
沒有投資,就沒有回報。作為衡量工業經濟運行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工業投資總量是推動工業擴大生產和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是促進工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與質量的重要途徑。
這種大手筆的投入與青島重視工業的傳統有關。青島是一座有著百年現代工業基因的城市。作為我國最早啟動工業化的城市之一,隨著1899年青島港和青島連接濟南的膠濟鐵路開始修建,青島的工業開始加快起步。
1900年,膠濟鐵路四方鐵路公司成立。1901年,青島船塢工藝廠設立。1902年,繅絲廠開辦。1903年,青島啤酒廠成立。之后,電燈廠、磚瓦廠、自來水廠、煙草廠、汽水廠、火柴廠等工業企業都先后建造,不斷為青島注入現代工業的基因,此后百余年工業制造始終是青島發展的主旋律。改革開放以后,更是誕生了海爾、海信等制造業“五朵金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工業是立國之本。當經濟進入新常態,青島始終沒有忽視對工業的專注和投入。
“實體穩則經濟穩。”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表示,對實體經濟發展“咬定青山不放松”,深耕先進制造業,我們的“家底”就會越來越厚實。
事實證明,連續4年位居副省級城市之首的投資力度,為全市工業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數據顯示,2016年,青島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在全國負增長的情況下,增長15.3%。
2016年以來,青島這一逆勢上揚的勢頭也吸引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新華社等媒體的關注。兩家紙媒均在頭版位置解讀青島實體經濟蹚出的新路、形成的“青島特色”。去年10月,新華社推出系列報道,深入探尋在新一輪全球經濟大角逐中,中國先進制造業的典范軍團“青島制造”的突破之路。
有勇有謀 技術改造投資占一半 那么,工業投資都用到哪兒了?青島市經信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青島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的3512億元中,技術改造投資完成1757.8億元,比重達50.1%。
當經濟進入新常態,人力、土地成本優勢趨弱,如何“發家致富”?技術改造是一個重要的抓手。
今天的技改項目就是明天的先進產能,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不僅直接擴大了工業投資、增強了經濟發展后勁,而且還會對技術咨詢、工藝設計、裝備制造等形成需求,有利于帶動消費、擴大內需。
當前,工業經濟正在爬坡過坎,企業技術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顯。有研究者曾發現,從許多企業的發展情況看,在經濟轉型時期或遇到重大市場沖擊的時候,注重技術改造、提升技術和裝備水平以及注重產品質量和更新換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企業,不僅受到的沖擊比較小,而且還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
青島的決策層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2年12月,全市企業技術改造大會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舉行,發布了本市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自2013年起,由市本級財政設立1億元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采用貸款貼息等方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源支持和參與重點技改項目。
由此,技術改造投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2013年~2016年年均增速超過1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十二五”以來,青島對老城區11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全面推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環保搬遷戰略,為企業的技術改造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青島的老企業紛紛利用搬遷實施技術大升級,在業內一舉占據制高點。
從李滄區的老廠區搬遷到董家口的新廠區,身處產能過剩行業的青鋼正是利用搬遷的機會實現了技術升級改造,突出重圍變身世界一流優特鋼基地,打造了高端定制的專屬生產線,成為鋼企供給側改革的先進樣本。
2010年,擁有近70年歷史的海晶化工開啟搬遷之路,落戶西海岸新區董家口循環經濟區。新廠區采用當今國際先進的三大核心技術,以此全面提升了項目各裝置在安全、環保、節能與循環利用等方面的國際領先水平。
據初步統計,老城區企業搬遷到新廠后,新上設備所占的比率平均在95%以上,有不少企業更是100%使用新裝備,與此同時在工藝技術、管理水平、人力資源等方面也進行了全面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青島近年來對智能制造項目、關鍵工序“機器換人”項目以及填補十條工業千億級產業鏈關鍵領域和缺失環節的項目,在技術改造貼息資金使用上予以優先安排。這些舉措為促進青島市工業轉型升級,推動實體經濟加快向新興、藍色、高端方向發展注入持續的動力。
突出重圍 青島制造鑄就“大國重器” 從美國全力打造制造業創新網絡到德國力推“工業4.0”,從“數字印度”的提出再到備受矚目的“中國制造2025”……一場打造先進制造業的爭奪戰,正在全球上演。
放眼國內,如何振興實體經濟,在全國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開出的藥方中,制造業也成為重要的發力點。從制造業著手,搶占新一輪競爭制高點,防止經濟“脫實向虛”、提振實體經濟,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青島的決策者展現了前瞻性戰略布局的眼光。市經信委統計數據顯示,技術改造投資中,作為高端制造所必須的技術裝備投資占比達55.5%,比上年度大幅提高14.7個百分點,反映全市工業內涵式投資水平持續較快提升,企業提質增效步伐進一步加快,帶動工業供給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
高投資帶來的回報已經顯現:在這場打造先進制造業的爭奪戰中,青島搶占了先機。
在青島城陽區棘洪灘,曾經荒蕪的鹽堿地,如今已集聚中車四方、龐巴迪等100多家整車裝備及零配件配套企業,形成軌道交通裝備上下游產業鏈,可生產各種型號的動車組,成為聞名遐邇的“動車小鎮”,中國高鐵路網上的一半動車組誕生于此。
2月25日10時33分,隨著G65次列車駛出北京西站,我國自行設計研制、擁有全面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樣車上線運營。兩列標準動車組之一的“藍海豚”正是由中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
船舶制造,最具海洋氣息的工業符號,集多種產業門類于一身,也衡量著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工業水平。山東半島處于日本、韓國和中國構筑的世界造船業“金三角”地帶,青島造船業的崛起,占盡天時地利。
近年來,青島市先后引進中船重工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等船舶和海洋工程領域最強“國字號”企業,以及三菱重工、瓦錫蘭等造船和研發配套的國際大公司,投資億元以上的船舶重點項目超過10個,總投資達到200億元,已完全具備建造10萬噸級FPSO(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俗稱“海上石油工廠”)、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海上采油平臺上部模塊等高端產品的能力。
除此以外,其他多個高端裝備領域都閃現著青島元素:青島重工為運-20飛機提供牽引車,牽引車最大牽引力可達170千牛;中船軌交研發隧道掘進神器“貫龍號”,標志著青島具備隧道掘進機的生產制造能力,在裝備制造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青島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201家規模以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企業共完成產值1544.6億元,同比增長11.6%。
依托技術創新,一大批高端裝備從青島走向海內外,一批“大國重器”從這里走向全球,“青島制造”顯示出大國重器的高端水平。
興業熱土 城市發展提振企業信心 青島市經信委公布的這組數據,亦從側面反映出青島良好的政商環境,始終吸引著國內外企業來青投資。
前不久,青島選取91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調查,企業景氣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均在150%以上。
早在2012年,李群就指出,良好的環境對內能產生凝聚力和驅動力,對外能增強影響力和吸引力,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搶占先機、掌握主動、領先一步的決定性因素。
近年來,青島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出臺實施有針對性的行動計劃,吸引世界500強企業來青投資興業。僅2016年前三季度,世界500強企業就在青島簽約設立了21個外資項目,總投資額18.9億美元,其中外資額12.4億美元。
來青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包括德國大眾汽車集團、馬士基、龐巴迪、西門子、大陸集團等,投資領域涉及汽車、集裝箱、軌道交通、橡膠輪胎,相當一部分投資項目都集中在工業領域。
2014年9月,年產量達60萬輛的一汽大眾華東生產基地落戶青島即墨,填補了青島在家用車項目上的空白,這也成為青島汽車產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
2017年1月,青島市2016年度地方納稅50強發布會現場,李群強調各級各部門要為企業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要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打好政策扶持‘組合拳’,為企業排憂解難,與企業共渡難關。要全力營造公平公正的環境,依法保護企業家的合法財產和創新收益,讓企業家在青島安心創業。”
筑巢引鳳,吸引的是企業,收獲的是人心。
“青島制造走到今天,正是靠張瑞敏等一批優秀企業家,形成青島制造的品牌;正是有郝建秀、許振超等一批大國工匠,支撐青島制造品牌再創輝煌。”李群表示,企業家能夠在青島安心地創新創業,首先是有適合企業家成長的人文環境。這些年來,青島下力氣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盡好親商、安商、富商之責,不遺余力為企業家服務,讓他們放開手腳、安心“唱戲”、盡展所能。
從2012年至今,青島已經六次表彰納稅50強企業。6年來,50強納稅企業門檻不斷提高,總額逐年增長。從2011年度的124億,增長到2016年度的237億,幾乎翻了一番。青島的財政收入也隨之逐年攀高,2015年度就已突破1000億。
6年來,每一次表彰會李群都未缺席,每次都親自為企業授牌,而且為企業的發展鼓勁支招。
互聯網工業 青島制造邁進新時代 在持續投入實體經濟引來關注的時候,青島的眼光放到了更遠的未來。
“青島工業其實就處在懸崖邊上,‘升騰’和‘跌落’就看這一戰的成敗。”這是一年多前青島市經信委主任項陽青對青島工業現狀的評價。項陽青所說的“這一戰”,指的就是互聯網工業。
這一說法除了來自這個城市決策者的高瞻遠矚和危機意識,更來自城市中那些對市場變化超強敏感的優秀企業。
張瑞敏曾經算過一筆賬。1999年,海爾在美國南卡建廠,當時美國工人的工資是海爾本土員工的19到20倍。但是現在,隨著國內用工成本的上升,這個差距縮小到只有4倍。與此相應的,是國內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從美國南卡到新澤西的距離和從青島到上海的距離相當,一趟下來,僅汽油費國內就是美國的兩倍。
更深刻的危機不止于此。嶄新的互聯網時代,正在重新定義競爭的法則,讓曾經成熟的發展模式和路徑正在“失效”。
海爾顛覆性打造的互聯工廠通過前聯研發、后聯用戶,進而打通整個生態價值鏈,實現用戶、產品、機器、生產線之間的實時互聯。紅領集團通過建立起訂單提交、設計打樣、生產制造、物流交付一體化的互聯網平臺,實現了服裝個性化定制大規模生產。這背后都是由大規模生產向大規模定制、由賣產品向賣服務的轉變。
用戶時代的到來,逼迫著青島一批優秀企業“先知先覺”。它們用自己的大膽實踐,展現出互聯網與工業深度融合之后,那些令人驚嘆的可能性。
先鋒企業的探索,代表著當代青島工業的獨特內涵。但顯然,青島工業還亟需一個整體升級。
“擁抱互聯網,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搭上第四次工業革命這班車,是當前全球各個國家、各個城市把握先機、贏得未來的關鍵。”在青島舉辦的2016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上,李群作了這樣的表述。
2015年,作為國內第一個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青島市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制定出臺。方案明確提出,實施關鍵崗位“機器換人”、推行自動化生產線改造、推進數字化車間建設、支持骨干企業創建智能工廠、鼓勵龍頭企業打造互聯工廠,到2020年實現“三個五”目標,即改造500個自動化生產線或數字化車間、建設50個智能工廠或互聯工廠、培育5個云制造服務平臺。
為推動互聯網工業發展,市財政專門設立2億元的互聯網工業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定向支持互聯網工業重點項目建設和初創期、成長期企業發展;優先將互聯網工業試點示范企業和項目納入重點融資服務對象,鼓勵和引導銀行、擔保等金融服務機構提供優惠貸款、低費“過橋”等融資服務;落實人才政策,優化創業創新環境,大力引進國內外互聯網工業領軍人才和創業創新團隊;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滿足企業對互聯網工業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有了清晰的目標指引,有了精準的推動措施,青島互聯網工業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就開枝散葉、花團錦簇。
青島啤酒的流程制造自動化生產線,雙星集團的服務4.0生態圈和工業4.0生態圈,青特集團、德盛機械的離散制造數字化車間,中車四方股份的設計裝配與試驗驗證仿真一體化平臺,賽輪金宇、森麒麟的輪胎智能工廠……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互聯網工業已然重塑了青島制造,使青島市制造業在改造傳統生產、提升產業價值、改善產品結構、優化產業生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全市工業在穩增長、增效益中成功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結構調整與產品升級。
在這個嶄新的互聯網時代,這座城市正如她900萬市民所期待的,勇立工業發展潮頭。
[編輯: 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