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市里的新鮮肉菜可能殘留著禁藥,網上美食的背后可能藏著看不見的風險……面對威脅老百姓舌尖安全的這些問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在2月27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作出回應。
嚴格監管網絡訂餐:
第三方平臺須履行好責任 通過網絡訂餐APP下單是“吃貨”們的一大樂事,然而在線上美味的背后,線下“黑心后廚”卻屢屢被曝光。近日發布的《“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中指出,要嚴格互聯網食品經營、網絡訂餐等新業態監管,落實網絡平臺食品經營資質審核責任。
畢井泉強調,2016年,食藥監總局發布了《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提出只有取得許可證的實體餐飲店才能在網上接受訂餐,沒有實體店不得進行網上訂餐銷售活動。餐飲企業須保證在店內就餐和外賣餐飲質量一致。
畢井泉指出,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必須履行好相關責任,要確保網上展示的食品經營許可證真實,這就是確保線下生產經營者必須是實體店,而不是“黑作坊”;要確保送餐過程食物不被污染,因為送餐的物流公司是第三方平臺挑選指定的;要確保對消費者提出的投訴得到及時處理,因為消費者是在第三方平臺上訂餐并結算的。
嚴于標準檢驗藥殘:
解除百姓“舌尖上的糾結” 對于“舌尖上的安全”,老百姓最糾結的就是蔬菜水果中的農藥殘留和肉、蛋、禽、奶、水產品中的獸藥殘留。近日發布的《“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中指出,我國食品安全標準與發達國家和國際食品法典尚有差距,部分農獸藥殘留相關標準缺失,檢驗方法不配套。為打造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升級版、切實解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舌尖上的糾結”,食藥監總局開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活動。在2017年,食藥監總局將在已開展上述活動的城市中開展“創建放心肉、放心菜超市”活動。
畢井泉強調,為了解決群眾對農藥獸藥殘留的擔憂,我們鼓勵企業按照嚴于現有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檢驗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實行專柜銷售。據新華社
如何讓食品謠言歇歇腳? 謠言要揭露,制假售假要嚴懲 在國務院新聞辦2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畢井泉介紹我國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情況。有記者提問,近日網上盛傳的紫菜是用塑料制成的,隨后北京食藥監部門進行了辟謠。在監管過程中如何讓這些肆意的食品謠言歇歇腳?
畢井泉為此做出回應。他稱,歷史上曾經有過“紙餡包子”的虛假新聞報道。“但像‘塑料紫菜’這種謠言,是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你吃了第一口發現是塑料,還會吃第二口嗎?”他說道。
他表示,用塑料做紫菜這樣的謠言還能有市場,好像還有視頻。第一,對這種造謠者,食品安全法里面是有明確規定的,要給予治安拘留的處罰,要嚴厲打擊,這是造謠惑眾。第二,食藥總局新聞司曾經組織媒體建立了一個辟謠聯盟,希望記者發揮作用,找專家及時分析,看看這種案例有沒有可能。第三,也要提醒消費者增強判斷意識,不要盲目傳播這類謠言消息。
他指出,食藥監總局鼓勵受到謠言損害的利益相關者提出索賠。新聞媒體報道食品安全,建議盡量不要使用“毒食品”“致癌”這樣渲染性的字眼,要考慮食品安全本身,更要考慮這種報道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他進一步講,比如說“假奶粉”“毒奶粉”,上海查處的乳粉案件是用了這個企業簡易低價包裝的奶粉罐裝到該企業精裝高價奶罐中賺取差價。再比如說“僵尸肉”如何蹦上餐桌的,什么叫“僵尸肉”?哪塊肉不是尸體上的,哪個尸體不是僵的呢?誰能從活豬、活牛身上咬塊肉吃呢?不能這么形容我們所要吃的食物。畢井泉指出,謠言大家要揭露,制假售假要揭露、批評,要嚴懲。但是有關的報道一定要客觀、公正、平實,不要嘩眾取寵。
此外,畢井泉表示,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的安全問題始終是食品監管的重中之重,從源頭、生產、出廠到銷售實行全過程的嚴格監管。監管部門開展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專項監督抽樣檢驗,堅持“月月抽檢、月月公開”,實現了生產企業和檢驗項目兩個全覆蓋。 中新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