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記者 肖玲玲
一只雄雞拿著“節(jié)奏棒”,指揮眾雞放歌,這叫“聞雞起舞”;一只雄雞舉著“新春樂”橫幅,帶領(lǐng)眾雞獻上雞蛋,這叫“新春獻禮”……按理說,作為一名81歲的退休老教師,忙年的事基本不用自己動手了,但范玉芬不同,與泥巴結(jié)緣20多年,她要忙著捏泥塑迎新春,“去年捏了一套40多只的猴子,今年捏雄雞。”因為捏的泥塑太受歡迎,她每年都會捏很多送人。
泥捏“領(lǐng)頭雞”指揮大合唱 1月13日,記者來到位于海口路范玉芬的家里,在一進門右手邊的小圓桌上,擺放著不少已經(jīng)做好的泥塑還有各式材料,在這,81歲的范玉芬經(jīng)常一坐就是幾小時,“馬上就是雞年了,我打算捏一套雄雞主題的泥塑。”這也是她忙年的重頭戲。“你看,這五只雄雞叫聞雞起舞。”順著范玉芬的指示,記者看到桌上擺放整齊的5只捏好的雄雞,整體顏色一致,都是藍色的翅膀,綠色的底座,其中四只形態(tài)、動作基本一致,嘴巴都呈張開狀,“那是在唱歌。”而另一只則與眾不同,它高昂著頭顱,用右邊的翅膀卷起一根牙簽并高舉著,儼然一副“領(lǐng)頭雞”的姿態(tài),“這一只是指揮,揮舞著節(jié)奏棒指揮大合唱。”
而在一旁的書架上,則擺放了另一組共五只雄雞,翅膀呈紫色調(diào),底座也是綠色,它們的職能劃分與聞雞起舞類似,也是一對四的格局,一只雄雞舉著“新春樂”橫幅賀新春,另外四只則主要負責獻禮,有意思的是,它們獻的禮是天然無公害自家產(chǎn)的雞蛋。聽到范玉芬逗趣的解釋,讓人忍俊不禁。“現(xiàn)在就完成了這兩個主題的,我打算再捏一組,不過具體還沒想好。”范玉芬告訴記者,她是從去年開始創(chuàng)作生肖主題的泥塑,“去年做了40多個猴子。”說著,她拿出一個盒子,里面珍藏了20多只,而且有不少猴子還是騎在大象身上的,“有很多都被別人要走了,剩下這些我沒舍得給。”記者觀察發(fā)現(xiàn),相比雄雞,猴子的數(shù)量和形態(tài)更多一些,“今年眼睛不太好,沒敢太用力。”范玉芬表示,另外,猴子本身就比雄雞的表情形態(tài)更豐富,當初為了塑造出猴子的面部輪廓,她三番五次到動物園觀察猴子的動態(tài),“雄雞的頭比較小,而且眼睛的可塑造性沒那么大。”所以,她就在主題設置上花了不少心思。
一只雄雞,得有七八道工序 81歲的范玉芬是一名退休物理老師,從1961年畢業(yè)她就走上了講臺,而從那一刻起,她就愛上了講臺。而為了能更好地講授物理知識,她自己動手制作了很多教具,“像做熱傳導實驗用到教具,學校統(tǒng)一配備的是一根銅棍一個鐵棍,中間都打了孔,但因為金屬棍太粗,用酒精燈導熱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她就改造了一下,用一根銅絲和一根鐵絲代替,不但不會影響實驗結(jié)果,還能加快導熱效率,節(jié)省時間。類似的教具還有很多,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范玉芬掌握了越來越多手工制作,她的這一“技能”也逐漸被周邊人知道,“很多學生也都知道我會做泥塑。”所以,他們老早就開始動“小心思”了。
“昨天還有學生打電話來著。”不過卻不是“討”東西,而是“送”東西,“我那個學生問我,‘老師,這不馬上要雞年了,您還需要什么捏泥塑的材料不?彩泥不夠了一定告訴我,我給您送過去’。”范玉芬笑道,其實,她明白學生的心思,也會提早做出一些泥塑準備好,“不光是學生,還有親朋好友的或是街坊鄰居,我一般也都會送的。”這么多人“盯著”自制的泥塑,那得做多少?“往年做得比較多,每年也能送出去幾十個,今年不行了,眼睛不好使,脊椎之前也做過大手術(shù),不能坐太久。”范玉芬告訴記者,做一只7厘米左右的雄雞,看著不大,但做起來也得一個小時,“先用塑料泡沫做模具,插上兩只牙簽做腳,然后先在上面把頭做好,接下來依次做身子、尾巴,曬干后插到做好的底座上,再做翅膀,加上各種裝飾……”這一套下來,也得七八道工序。
結(jié)緣泥塑20多年,啥都能做 說起與泥塑的淵源,范玉芬坦言得追溯到20多年前。因為動手能力強,做的教具鮮活有趣,1992年從青島幼兒師范學校退休的范玉芬,被推薦為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政府關(guān)于幼兒教師骨干培訓合作項目山東中心主講教師,“一直到1996年,期間輾轉(zhuǎn)山東各貧困縣對當?shù)赜變航處熯M行培訓。”而這其中,就包括動手能力的培訓,“先前我都是用酒盒、易拉罐等制作,但一般村里沒有這種東西。”身邊人建議,能不能用泥巴這種鄉(xiāng)村常見的東西制作呢?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泥塑進入了范玉芬的生活中,一直到現(xiàn)在。
在范玉芬家里,還擺放著她的作品“九品芝麻官”,“它的身體其實是用塑料藥瓶子做的。”外面包裹著泥,長長的脖子從瓶口插入身體,胡子和頸部發(fā)際線為支點,所以還可以左右擺頭,而因為插入的脖子夠長,也不用擔心頭掉落,“芝麻官左右擺頭表示什么都不在乎。雖然是泥塑,我也想盡量表現(xiàn)出人物的心理。”她告訴記者,剛開始做的時候她一般都是做豬和象,特征比較好抓。一塊普通的泥巴在她手里先被揉個茄子形,然后往桌子上一壓,豬鼻子就出來了,從頭部向后捏出雙耳,前腿和后腿做出前后奔跑姿勢,尾部揪出,順勢一扭做成尾巴,圓珠筆尾部做壓按眼睛,筆尖壓出鼻孔……范玉芬特別注重細節(jié),“東西小巧要玲瓏,這樣才漂亮。”她還愛觀察生活,把自家養(yǎng)的小狗“泡泡”也捏進了泥塑,而且是或靜或動或趴或立四種不同的形態(tài),“看著電視手上不停,一晚上捏一個。”
花絮:將物理知識融入小“泥猴” 作為一名曾經(jīng)的物理老師,雖然范玉芬已經(jīng)退休了,但她對物理的熱愛從不曾減弱一絲一毫,并將她最愛的物理融入了她最愛的手工制作中。在她珍藏的“猴年大吉”泥塑中,有一個“泥猴”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它不像其他猴子那樣手舞足蹈,而是整體呈圓狀形,兩頭呈弧形,只有一張臉能讓人辨認出這也是一只猴子,“這只猴子為什么是這樣的呢?”面對記者的疑問,范玉芬又拿出一個小道具,用木頭制成的滑坡板,把這個“泥猴”呈弧形的一端放在頂部,放手后,它就會翻著跟頭滾落下來,卻不會中途掉下來,“這是中空的,里面也是廢棄的小藥瓶,內(nèi)部放上了我用鐵粉做的小鐵球,最外面再用泥巴封好。”而對于它的用處,范玉芬解釋是為了表現(xiàn)物體的運動,“孩子玩滑梯表現(xiàn)出的是滑動,放上小球肯定是滾動,而放上這個小‘泥猴’就做翻跟頭運動。”范玉芬坦言,如果把這種方式拿到課堂上表現(xiàn),孩子們肯定喜歡。“我喜歡做泥塑,也喜歡物理,今后我也會一直做下去,也會把更多物理知識應用進去。”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