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玩手機,他嘗試‘破譯’爹媽的銀行卡密碼,最終偷刷百余元。”一位心理專家介紹說,在過去的幾年中,因孩子玩手游而與父母產(chǎn)生矛盾的案例不在少數(shù)。孩子想方設法沉浸在虛擬的手游世界里,家長則使出渾身解數(shù)想將孩子從手游中掙脫出來。
孩子
玩游戲“破譯”爹媽銀行卡 “玩游戲其實只要在合理范圍內(nèi),都不算是成癮,但是對于那些成癮的孩子來說,糾正起來確實有很大的阻力。”一位專職心理疏導工作人員曾表示,自己曾見到過不少極端案例。
對于普通人來說,工作與生活一天僅有24小時,“那個叫張豪(化名)的孩子卻是36小時生活制,也就是兩天當一天過,其中24小時玩游戲連軸轉,剩余12個小時用來睡覺,孩子甚至因此荒廢學業(yè)。”這位工作人員回憶,不論老師與家長做了多少思想工作,張豪仍然沉迷其中。
“他為了打游戲購買更多裝備,甚至‘破譯’了家長的銀行卡密碼,從而通過快捷支付平臺進行支付。”這位工作人員回憶,銀行卡密碼多次輸入錯誤后,總會自動鎖定,因此,張豪每次輸入都會格外小心。父母的生日、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紀念日……各種排列組合,最終密碼還真讓這孩子給‘破譯’了。于是,上百元的費用就此用于虛擬世界。
“錢被劃走后,直到父母發(fā)現(xiàn)銀行發(fā)送的短信提醒,才及時制止。”這位工作人員坦言。
家長
為監(jiān)督孩子拆掉臥室門 “其實現(xiàn)在學生玩手游的情況并不陌生,從學校的角度來說,不允許學生攜帶手機進入學校,就算是攜帶,也一般不允許學生在校使用手機。”一位初三班主任表示,自己曾三番五次重申并做家長工作,然而,仍然有學生愿意“冒險”。
“部分學生他們自己組隊,利用業(yè)余時間玩同一種游戲,甚至對于每個人在游戲中的角色、裝備互相比較,這似乎成了他們交流感情的一種方式。”上述班主任說,“沒收后,有的學生家長會再給他們配備手機,或者通過其他方式獲得手機,在這種情況下,沒收手機的副作用反而更大。”
上述班主任坦言,與家長溝通的結果也不外乎嚴加管教或者束手無策,“無奈之下,甚至有家長為了監(jiān)督孩子不再玩手游,將孩子臥室的門徹底卸掉,每晚看著孩子寫作業(yè),從而保證心安。”上述班主任說。(生活日報記者 朱紫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