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數九寒天,飄飄揚揚的大雪落下,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開始了。外出時,人們會穿上羽絨服等厚厚的冬裝來保暖,而在家里或者聚會中,也有人品著小酒說:“喝點酒吧,暖暖身子!”然而,喝酒真的能御寒嗎?對此,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二科主任王濤告訴記者,喝酒不僅不能起到御寒取暖的效果,反而會越喝越冷。一個人如果每天喝下半斤40度的白酒,十年就能發展成不可逆轉的肝硬化。
飲酒御寒更易著涼 一到冬天,市民張女士就犯愁,因為她老公總是拿著“喝酒暖身子”的話來拒絕她的“禁酒令”,“咱也知道,喝上點白酒確實身上熱乎乎的,可每天這么個喝法,不是事兒啊!”張女士說,她也嘗試過,喝點啤酒覺得冷,但喝點白酒一會工夫就暖乎乎的,這讓她對喝酒暖身的“事實”很是無奈。
人喝白酒后為什么會覺得身上熱呢?對此,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二科主任王濤告訴記者,酒進入胃,酒精的吸收與代謝就開始了,經過乙醇脫氫酶的代謝變成乙醛,酒精本身和其代謝產物乙醛,都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從而刺激人身體表面的毛細血管產生擴張,血液流動加快,所以人們就發現皮膚發紅,身上也覺得暖起來了。而啤酒之所以沒有這么明顯的感覺,是因為其酒精含量少。此外,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也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程度的麻醉作用,這樣就讓肌膚對外界溫度的敏感性降低。
“但是,感覺熱乎只是暫時的。”王濤說,毛細血管擴張,也就意味著身體的熱量會很快散發出來。在酒精刺激下,人體的血管不能及時收縮防止熱量散發,所以身體的熱量會在短時間內大量丟失,人反而會覺得越來越冷。很多人會在酒后感冒,也是這個原理。
常年飲白酒患肝硬化風險高 王濤告訴記者,這些年,酒精性肝病患者越來越多了,這與人們飲酒有很大關系。他曾接診過一名患者,因家庭變故連續15年大量飲用劣質酒,發展成非常嚴重的肝硬化。在治療戒酒期間,產生“戒斷綜合征”,意識恍惚時,會拿著水果刀追著醫護人員滿病房跑。為此,醫護人員不得不采取措施,將其固定在床上。
王濤說,過量飲酒肝最受傷。一杯酒入口,口腔食道吸收很少,絕大多數酒精(乙醇)在肝內代謝,通過肝臟的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然后依靠乙醛脫氫酶和肝內的P450等酶系把乙醛氧化乙酸,通過乙酰輔酶A途徑變為無毒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人通過呼吸與尿液排出的酒精量大約分別占5%左右,90%的乙醇是通過肝臟代謝出去的。乙醇在肝臟內代謝,造成乙醇氧化還原狀態的變化,從而干擾脂類、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正常代謝,同時也影響肝臟的正常解毒功能。
“如果每天攝入80g乙醇,2個月時間就會發生酒精性肝炎,10年時間就能發展成肝硬化。”王濤坦言,目前對于肝硬化,還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法,而肝硬化發展到肝癌,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那么,80g乙醇是什么概念呢?對此,王濤解釋說,每日攝入乙醇的克數=飲酒量(ml)×度數(酒精含量%)×0.8,簡單來說,每100ml40°的白酒中,就有32g的乙醇,250ml40°白酒就有80g乙醇。
高度白酒一斤或能致死 過量飲酒會帶來慢性肝損傷,還有一些是直接致命的。相關部門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每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數超過11萬。而酒精中毒,俗稱“醉酒”,一次醉酒相當于得了一次肝炎。
據介紹,急性酒精中毒癥狀的輕重與飲酒量、個體敏感性有關,大多數成人一般乙醇中毒量為75-80g/次,致死量為250g-500g/次。年輕人耐受性更低,所以致死量更低一些。一次飲用大量的酒類飲料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先興奮后抑制作用,重度中毒可使呼吸、心跳抑制而死亡。
除此以外,乙醛乙醇刺激的劇烈嘔吐導致賁門撕裂大出血,飲酒后昏睡、嘔吐物所致的窒息死亡,急性酒精性肝衰竭、大出血,也是臨床因酒致死的常見病例。
“喝少量酒能夠起到舒筋活血、開胃生津的效果,但一定要把握好量。”王濤提醒,以酒來御寒是不可取的,如需飲酒應限量,在任何不適宜的情況下都要避免飲酒。
過量飲酒會傷肝 長期過量飲酒,特別是飲用高度數的酒,就會使肝細胞反復發生脂肪變性、壞死和再生,最終導致肝硬化。研究表明,每天飲酒量160克,連續20年,便可引起酒精性肝硬化。
根據統計,世界上有1500萬~2000萬人酗酒,其中10%~2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在我國,也有不少人嗜好飲酒。大家都知道,適量飲酒對大多數人的健康并沒有損害,少量飲用某些酒,如葡萄酒,對身體還有一定的好處。
酒精性肝病的三種類型 1.酒精性脂肪肝一般沒有癥狀,有人可出現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等表現,還會有肥胖、肝臟腫大等體征。
2.酒精性肝炎患者發病前往往短期內曾大量飲酒,臨床表現除了有酒精性脂肪肝的癥狀外,還有發熱、腹痛、腹瀉等,且有明顯的體重減輕。患者可出現貧血和中性粒細胞增多、轉氨酶升高、血清膽紅素增高等表現。
3.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早期無癥狀,中后期可出現體重減輕、食欲不振、腹痛、乏力、發熱、尿色深、齒齦出血等癥狀。肝硬化失代償期可出現黃疸、腹水、浮腫、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實驗室檢查可有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表現。
(記者 秦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