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山東人多水少,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國1/6。今年,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成功將長江水調引至山東最東端的威海市,至此13個設區市規劃供水目標全部實現,在特殊干旱年份也不用“看天吃飯”。大眾網特別推出“一水通南北”系列報道,為您講述南水北調給山東帶來的巨大變化。
一水通南北(6)南水北調讓山東“雙豐收” 受益人口超過4000萬 大眾網濟南12月23日訊 人多地少水缺,一直是山東省長期面臨的基本省情。近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滿三周年,累計調入山東境內水量約11億立方米,年均增幅近100%,受益人口超過4000萬人,大大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更為關鍵的是,它打通了長江水的調水通道,構建起了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聯合調度、優化配置的骨干水網,大大增加了特殊干旱年份水資源的供給保障能力。
南水北調,讓河里的水多了也清澈了,讓山東實現經濟與環保雙贏,市民也更流連“小清河”。
“喝茶口感”都上來了 大眾網記者從國家南水北調辦公室得到的數據顯示,東線一期工程自通水以來,累計調入山東境內水量約11億立方米,年均增幅近100%,受益人口超過4000萬人,大大緩解了山東水資源短缺矛盾。山東省平原區地下水位較2015年同期上升0.19米。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東線一期工程在加強工程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水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經過江蘇、山東兩省地方政府十幾年不懈努力,在水利、環保、城建、交通等多部門的協同配合下,提前實現了輸水干線水質全部達標的莊嚴承諾,并穩定達到了地表水Ⅲ類標準。平時喜歡喝茶的人們,對此更能真切體會到飲用水口感的變化。
地下水開采得到有效遏制 水是維系經濟社會發展和良好生態系統的基礎和命脈,建設生態文明、提高生態安全離不開水資源的保障。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調水和治污工程的實施,在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生態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山東省為應對東平湖、南四湖生態危機,通過東線工程向東平湖、南四湖上級湖分別生態調水0.55億立方米、1.45億立方米,極大地改善了“兩湖”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三年來,東線工程累計為濟南市小清河補水2.4億立方米,改善了小清河上游濟南市區段水質和生態環境。2015年2月至今,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向濟南市保泉補源0.58億立方米,讓已經“視覺停噴”的泉城濟南重現百泉齊涌的美麗景觀。東線工程不僅為城市、工業供水,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城市和工業用水可回收重復利用,用于回灌地下水,恢復地下水位,增強地下水循環的可再生性。近三年來,山東省地下水開采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區地下水位上升,大部分地區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減緩。
經濟與環保雙豐收 由于南水北調沿線省市增加了水資源的供給,直接給城市及人口供水,并兼顧重點區域的工農業供水。經測算,每年將增加工農業產值近千億元。同時,南水北調受水區是重要的工業經濟發展聚集區、能源基地和糧食主產區,通過調水可以讓這些地區破除水資源短缺的瓶頸,更加有利于這些地區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建立富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并促進關聯產業的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以后,一方面,使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擺脫缺水的制約,為經濟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地區結構調整創造機會和空間。另一方面,進一步促進受水區節水工作的開展,在受水區帶動發展高效節水行業,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各地大力推廣工農業節水技術,逐步限制、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設項目,實行區域內用水總量控制,加強用水定額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此外,南水北調工程實行成本核算,促進水價機制改革,通過價格杠桿的作用進一步促進節水型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
此前在建設期間,南水北調工程對水源區和沿線地區加大治污環保力度,投資數百億元進行水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沿線地區在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同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關停并轉了數千家污染嚴重的企業,嚴格環境準入,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一批新型生態環保產業。
在東線治污之初,山東省內造紙廠有700多家,遍布各流域,排污量占了全省排污量的70%,一家廠就能染黑一條河,治污工作開展以來,通過實行嚴格的排放標準,對治污不達標的企業堅決關停,投巨資加快清潔生產,700多家企業最后只剩下10家,到2010年造紙行業COD排放量比2002年減少了62%,而產業規模卻是原來的3.5倍,利稅是原來的4倍,實現了經濟與環保雙贏。(大眾網-山東24小時記者 王宗陽)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