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臺原本需要耗時4個多小時的骨盆骨折修復手術僅用1個小時就完成了,手術過程出血量不到100ml,創口不足2cm,患者雙腿4天之后就能活動自如了。這些讓人驚喜的數字,意味著患者痛苦的減輕,而這一切,都是一臺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功勞。近日,省內第一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落戶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
“天璣” 骨科手術機器人正在為病人做手術
沒想到骨折手術這么輕松 梁先生家住省城歷城區西營鎮,上周在修繕房屋時,不慎從三四米高的高處摔落在地。“當時就不敢動了。”梁先生說,他感覺到骨盆附近異常疼痛,雙腿麻木,一點也不敢活動,送到醫院后被確診為骨盆骨折。
當時,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創傷骨二科主任劉華水正在外地出差,接收到同事發過來的梁先生骨折CT照片和病情陳述,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劉華水就知道梁先生的病情比想象得嚴重。
梁先生的骨折屬于旋轉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恰好,醫院日前剛剛引進了“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梁先生的病情非常適用。12月11日,梁先生的手術如期進行。從事創傷骨科、顯微外科工作多年的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士懂帶領骨科專家團隊為他做了手術。
“身上只有一個小口子,沒想到骨折手術這么輕松。”再有兩天,梁先生就可以出院了。對于這個結果,梁先生十分滿意,順著他的指引,記者發現,他身上手術的切口只有不到2厘米長。
劉華水告訴記者,如果進行傳統手術,要從患者身體前側沿著骨盆的形狀環切三分之二圈,切面至少會有二十厘米。
機器人參與手術更精準 劉士懂坦言,如果沒有手術機器人的幫助,過程就不會如此輕松了。據介紹,骨骼以及肌肉系統是人體最重要、最復雜的運動系統,三維解剖結構復雜且毗鄰重要的神經血管組織,傳統骨科手術長期存在人類“手”和“眼”受限的瓶頸。 以梁先生的骨盆骨折手術為例,為將內固定螺釘精準植入理想位置關系到內固定效果手術前后必須先經過反復透視,打螺釘固定時既不能打入骶孔或骶管,也不能打入盆腔,對醫生的經驗要求高,暴露面積大,患者手術的痛苦也不小。
而手術機器人,具有人類無法達到的有高穩定性的“手”和高精準度的“眼”。
劉士懂解釋說,應用機器人輔助手術,可以在術前準備階段通過計算機對患者的CT等影像資料進行分析處理,然后根據分析結果,制作一份完美的手術計劃;基于重建的三維醫學圖像,通過術中規劃模擬置釘,醫生可多平面直觀地確定釘道,光學跟蹤系統實時監控并補償誤差;機器人的機械臂提供穩定置入通道,避免因生理抖動等因素引起的偏差,保障手術精準性;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可進行經皮微切口操作,對于局部解剖標志結構不清或有畸形的患者,也能精確控制開口大小和位置,有效減少因軟組織的大面積剝離引起的傷口感染、導針或螺釘損傷重要神經或血管。
使用機器人治療費不高 從11日開始,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已經有三例患者接受了骨科機器人進行的手術治療,目前恢復情況都很好。
劉士懂介紹說,“天璣”骨科機器人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也是國際上唯一能夠開展脊柱全節段(頸椎、胸椎、腰椎、骶椎)、骨盆及四肢骨科手術的骨科機器人系統。目前該設備在全國共投放了六臺,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是全省唯一一家引進這一設備的醫院。
“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的開發突破了多模圖像配準,機器人控制、患者實時跟蹤和路徑自動補償等關鍵技術,填補了上頸椎手術機器人的國際空白,在骨科機器人技術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而“天璣”機器人0.8毫米的操作精度遠遠領先于全球同類產品1.5到2毫米的精度。引進“天璣”骨科機器人,有利于大力開展創傷、脊柱、關節等骨科專業的微創化、精準化治療。
如此“高大上”的手術機器人,治療費用會不會很高?對此,劉士懂表示,應用機器人輔助手術,手術切口小、出血量少,不需要鋼板等高值耗材,患者住院時間及康復時間縮短,相關治療費用反而還會降低。
(生活日報記者 秦聰聰 通訊員 邱少波 康偉)
[編輯: 張珍珍]